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高原起飞
杂志文章正文
从高原起飞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0        返回列表

钱建兵

不少教师在从教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一个成长停滞的现象,或是思想懈怠,没有目标,缺乏成长的动力;或是生长乏力,缺少环境的催化。如何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从高原起飞,实现专业成长的二次飞跃?

一、读书:走向专业成长的生命自觉

经过第一阶段的成长,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在教学上,要更进一步,似乎感觉内力不足,分析教材和知识点,研究学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找不到创新的突破点。要实现专业成长的再一次飞跃,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理论的根基,从书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1.专业理念的再飞跃。专业教育理论的阅读,加上多年的实践作为阅读的知识背景,更能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在从新手向成熟期过渡的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教师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提升,过分注重“技”,容易使自己的视野局限于自己所教学科的“小圈子”里。然而,教学是相通的,教育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幸福的童年生活,关注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因此,专业成长的飞跃,需要教师有大视野,从大教育的角度审视所教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一些教育经典的滋养,从教育名家的经典中品悟教育的真谛。而这些经典,一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2.文化的滋润,审美的提升。教师还需要读一些有品位的书,让自己受到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的熏陶,虽然看上去与自己的学科相距甚远,但如果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科看学科的教学,能使自己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更能看出当前教育中一些“怪象”的本质,从生命成长、人生的原点看教育,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更大气。

二、借力:破除经验的枷锁

高原期成长的停滞不前,很大的原因就是受经验的束缚。可以说“成也经验,败也经验”。一向如此,便不去追究行为背后的合理性。经验会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而自身常常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很难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成长的路上,需要能借助各种力量,实现高原起飞。请同事听一听自己的课,向同事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可能会开启自己的新天地。自我封闭是专业发展的桎梏。再优秀的人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借力团队,解开自己身上固有经验的枷锁,缩短成长的周期。当然,成长不是一味地索取,帮助别人也是成长的应有之义。助人,自己也得以走向深刻。

借力他人,更要向儿童学习。“天生儿童是吾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儿童的学习与研究。站在儿童学习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错误以一种教学性理解的方式宽容,尊重儿童,让儿童能为自己的问题进行辩解,这就是向儿童学习。基于这样的反思、学习,能使自己能在教学情境中付诸智慧性的行动,而非主观性的臆测。向儿童学习,这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意识,融入到教师一种更加隐含或直觉的能力中去。这是教师专业的体现。从儿童的视角重新而不是一些所谓的“经验”研究教学,你会发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三、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显露独特风格

专业的成长,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精致课堂教学的锻造,离不开反思。因此,有人说,成长=经验+反思。反思经验,不是完全抛弃经验,而是一种扬弃。自我反思,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自我总结过程,从关注课堂教学的形式走向关注学习本质的挖掘与反思,更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不少教师喜欢学习名师,但我们应清楚,很多名师的课是学不来的,因为每个人的个性气质不同,他们的课与人已经融为一体了,课堂上对儿童的思维的把握、师生的互动达到了娴熟的地步,形成了个性风格的课堂。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中说:“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因此,认识自己对于专业成长的飞跃尤为重要。长期的对所教学科的思考,使自己对学科教学全面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发现自己,从而显露出有着自己个性风格的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课堂: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达到对教育、教学的一种返璞归真的认识与追求。此时,专业成长使教师能自由翱翔于空中,俯瞰学科教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教学艺术的求索之路上没有终点。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持一种“只顾攀登不问高”的状态,静下心来,远离功利,带着一份执著,以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甘于寂寞,在坚持中抓住机遇,永远以一种飞翔的生命状态面对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