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把“舞台”交给学生
杂志文章正文
把“舞台”交给学生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丁湘湘

当前课堂上,师生之间依然保持着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缺乏交流,缺乏民主,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下,课堂参与度不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社会。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着力鞭策,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正能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生们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这门新学科,大部分人内心都充满着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该在这个时候做个有心的领路人。

首先,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新观念,不能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把“舞台”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浪漫春到来”。

其次,教师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自己在组内的作用,在班级里的贡献;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比如使用课堂评价表,及时记载学生课堂发言的次数,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评价表了解自己平时在课堂上的点滴进步与不足,不断地鼓励自己,向更高地目标迈进,努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评价中不仅激发了课堂参与的热情,而且还培养了组内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英语课堂,看起来就像是学生们的“战场”,又如同是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情感激励,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善意的眼神、会意的点头、表扬性的话语就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激励性语言,偶尔一次会心的微笑,轻轻地拍下肩膀,说句“没关系,继续努力”等一系列的举动,都会使学生更加乐意地投入到愉快、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中,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感,即使回答的不好,也给予一定的肯定。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表现自己。对他们来说,学习不再是无聊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让他们觉得上课就是一种享受,可以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三、善待错误,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聪明人懂得如何赏识,愚昧人知道怎样打击。”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的一句话。面对一群贪玩调皮的学生,有时候教师需要足够的耐心,当学生偶尔犯了错误的时候,少数教师可能对学生予以斥责,甚至还会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其实,绝大多数孩子是单纯的,有时候他们的很多善意的举动都被给无情地扼杀掉了,即使不小心犯了错误,也要善待他们。换位思考:哪有不犯错的人呢?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有时候我们教师自己犯了错误,还总喜欢给自己找理由,原谅自己,那为何我们没有耐心和宽容之心,去原谅学生所犯的错呢?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办法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用心聆听他们的想法,用真情来温暖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觉得有一只温暖的手在引导着他们前进,那么,他们将会觉得学习是件很幸福的事,从而会更加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之中,并幸福快乐地成长。

四、合作学习,带动后进生共同成长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时常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只有少部分能力强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着“主角”,久而久之,就会有不少学生开始分神,思想游离于课堂。这会使得“两极分化”加剧,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多发挥小组长在组内的引领作用,带动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真正在英语课堂中体现“人人参与,个个进步”。

例如,在教学“My family”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四个闯关活动,每闯一关,就会看到小蝌蚪慢慢地成长,最后变成青蛙。这四个任务由易到难,小组成员们集思广益,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言交际;小组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认真做好了组内的分工任务,尽可能地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并将更多的机会给予了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克服自己的胆怯,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组内成员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并能及时地互相提醒、纠错,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们在一环扣一环的闯关活动中,不仅热情满满地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爱上了课堂。

俗话说得好:“有心才能有为。”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善于运用智慧的教育策略,才能最终将课堂交给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