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课程高中政治作业的探索
杂志文章正文
新课程高中政治作业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韩冬 韩霞

新课程改革将我国的课堂教学带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作为课堂延续的作业设计却未跟上脚步。作业与生活脱节、作业完全书面呈现、题海战术等仍然屡见不鲜。新课程要求下的政治学科不仅需要跳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其根本的改善点还在于自主、实践。政治作业的设计应当顺势而行,更多地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层面和动手意识方面去调整重置,让课堂教学与作业双管齐下,共促高效。

一、拓展作业形式,注重开放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政治作业留给学生的印象多是大量的读写背,异常死板。随着多角度、引趣式教学理念落实的深入,政治作业设计也应着眼于开放性原则。相对于传统作业针对个人、侧重知识测验等单一性特点,新课程下的政治作业面对的是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方式,以及更加自由的意识。教师可以让作业通过不同的展示渠道,如交流讨论、竞赛辩论、制图报告等,以最趣味的吸引和最活力的驱动带给学生别样的作业感受。例如,围绕世界和平与发展,分组合作,完成一期专题简报。这样的作业不但新鲜感十足,而且颇具挑战性,一下子就跨越了从个人到集体,从硬性答题到自由发挥的多个转变。而作业的收效也非常理想。有的小组积极搜集时政新闻;有的小组着重于历史对比;还有小组制作了图片专刊,可谓丰富多彩,灵气逼人。而在作业合作中,相互鼓励磨合的过程让学生们对作业多了兴趣,少了排斥,多了广阔的思路,少了固定死板。

二、增加作业层次,提升针对性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作业设计的层次突出并不强,导致没有针对性,而对学生的吸收程度如何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新课程强调人本理念,要对水平不一的学生们兼而顾之,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要呈梯级化,难易分布。这样一方面能够顾全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作业的层次区分,真实地检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难点所在。例如,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作业设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人赏花,花艳景美,一人认为:花开得真好,另一人认为:心情好才感觉花美。”结合概念,说说二人的观点各属于什么?论述自己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看法与深入感受。问题难度从在书中就能直接找到答案,到需要开动思维判断,再到现实结合与概念吸收的综合论证,难度一点点增加,让稍弱的学生能够获得解答简单题目的信心,也让能力强的学生有一个递进巩固的过程。

三、强化作业实践,体现生活性

政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的政治课堂中,实践教学已经引起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作业设计却没有做到同步。实践基于生活,政治作业中的实践就是要让学生们以生活为基点,扩散操作意识,将学生们“从书本上背答案”的错误概念扭转过来。而是通过观察、收集、分析、总结等紧贴社会,形成实践意识,完成思维结合。例如,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家庭环境入手,观察家庭及周边人群的消费所需,绘制一张社会消费详细分类图。学生们要切实走进现实生活,不能光动嘴问,而要亲自感受,比如跟妈妈去市场、超市体验一下消费需求,对亲朋好友发一发调查问卷,多搜集一些相关信息。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也非常乐意投入,他们所提交的作业也让人感到满意。通过实践体验得来的作业效果要比简单的书面问答要全面透彻得多。学生们的分类表没有一个是三言两语的,几乎都细分详情,让学生们谈实践的感受,大家也感触良多,作业实践,可以说,既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又是深入探究的延展。

四、优化作业评价,导入主体性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的最终环节,通常的作业评价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完成的。但这样单一的形式往往使得教师的个人判断成为检验作业的唯一标准。新课程下的作业评价就是要将固有的评价模式拓展向互动、多方的交流中。政治作业的评价具有更明显的主观意识,因此,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会是难得的意见吸收渠道,能够让学生听取多方意见,全面认识自我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对作业“收集整理我国各地域文化的经典体现”进行评价时,我采取了让学生先互评,然后自评,最后我总评的方式。互评中,学生们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往往让我欣赏,有的学生指出: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有着延续千年的手工艺术、生活艺术等,这也是文化的表现。生生互评正是制造了这样的效果,以此为基础,其后的学生自评已经能够深刻投入了,教师最后的总结则发挥出启发点拨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融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更与国际教育形式相接轨,为学科发展制定了新的出发点。作业设计不能落在发展规划之外,而应该与课堂教学改革一体进步,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另一种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