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勿让教育督导只“督”不“导”
杂志文章正文
勿让教育督导只“督”不“导”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吴维煊

2013年年底前,我国数万所中小学将配置“挂牌”责任督学,他们将承担起监督、指导的责任,对学校的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师德建设以及学生减负等问题进行常规性督导。随着责任督学这一项目的启动,很多学校在学校内部也设立了教育督导部门。梳理一年来校内督导部门的运行状况及对学校产生的影响,有值得肯定的成绩,能督促学校各部门及教师个人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也有值得思考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督导部门只“督”不“导”,使教育督导流于形式,构成教师又一非教学压力。

一、教育督导部门的设立及工作流程

学校督导部门由校长室直接管理,设督导室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干事若干名,督导室主任一般由校中层干部调整产生,副主任由普通教师担任(该教师由此进入校中层干部行列),干事大多是教辅人员或快要退休的老教师。督导部门成立后,其工作流程是:

(一)制定工作细则

督导室的工作细则有针对本部门的工作要求,该细则只在督导室内部公布实施;也有开展督导工作时针对学校其他部门及教师个体的督导工作范围及要求,该细则以文件形式在全校公布。纵观各校督导工作细则,大多涉及考勤、卫生、工作纪律三个方面,在细则中出现最多的是出于“督”的层面的“不可”“不允许”“不能”“不准”等字眼,对于“导”的层面涉及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

(二)开展督导检查

督导检查最多的是出勤,定期检查考勤机或签到簿,在开校会或校集体活动中负责点名或抽查教师在岗情况,深入到教学区抽查教师上下课时间遵守情况,检查办公室及校园的卫生状况,检查教师在办公室的工作纪律等。也有的学校督导内容涉及到抽查教师教案、随堂听课、班主任工作日志、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等内容。

(三)公布检查结果

督导检查结果的公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校园网或微信平台即时公布,一种是发布纸质督导通报定期公布。有的学校将督导检查结果与到期末考核或与绩效工资发放挂钩,有的学校只是公布,但不与教师考核挂钩。

二、督导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层面的督导检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注重外在形式,有“督”无“导”

在一些学校,督导被质疑为劳民伤财、形式主义。人们听到的大多是基于“督”的层面的这样不行、那样不对,却很少听到基于“导”的层面的怎样才行,怎样才对。设立了种种目标,却鲜有支持目标实现的耐心、技巧和资源。以督导组听课为例,听完课后,将评分表上交学校后便完成任务,加之听课督导次数有限,很难全面反映学校教学状况。对教科研的督导,只是看每个教师有没有研究课题、有没有论文发表,至于如何进行教科研却没有“导”的能力。有“督”无“导”,导致督导工作简单化、浅表化、形式化,甚至口号化,无法深入到学校的文化、思想、精神层面,解决不了教育的真问题。

(二)部分督导人员教育理念不高,未涉及教育的内核

任何一所学校都很难将本校优秀教师安排到督导室。受督导室人员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督导工作大多属于表层的督查,很难深入把握学校制度、实践背后的深层精髓。督查范围大多局限在出勤、卫生两大方面,很难深入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研组活动管理、教科研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交流论坛等方面,没有涉及教育的内核。

(三)频繁督查、通报,加大了教师的非教学压力

督导组经常拿着课程表到各个办公室检查教师是否在岗,发现某个教师不在办公室即刻通报,让没在岗的教师解释原因,全然不顾教师工作还可能在实验室、图书馆及校外进行的特点,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进行教学督查时,只要教师上课时声音洪亮,就以上课认真、课堂秩序好进行通报表扬,全然不顾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多样性,伤害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加大了教师的非教学压力。

(四)督导室与其他职能部门关系未理顺

督导室与教务处、学工处、总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在管理上是怎样的关系,很少有学校能够理顺。在制订工作计划和管理细则时,督导室及各职能部门一般是不需要协调的,很多学校的督导室都将督导重点放在教师身上,但教师又隶属于某一职能部门,而各职能部门又有各自的工作要求,当职能部门的工作要求与督导室的要求相冲突时,教师会难以应对。

(五)没有针对学生成长方面的督导

学校教育的好坏应该看学生学得如何,学校各项工作都应以学生的学——即学生成长为中心,教育督导也不能背离这个中心。而现实是大部分教育督导都将督查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形式上,并未考虑教育效果。以活动课检查为例,督导室检查只看指导教师在不在岗,如果教师在岗,即使活动课没有开展或流于形式,也没有问题。如果教师不在岗,而学生的活动井然有序、高效开展,也是教学事故。只看形式,忽略学生的自主发展。

(六)只反馈问题,不分析问题

很多教育督导动静很大,效果却不佳,主要原因是教育督导只督查问题、反馈问题,却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对教师个体解决教育困惑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样的督导,貌似为了提高、促进教师成长,实际上,却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干扰,让教师将很多精力放在非教学事务上。只反馈问题,不分析问题,没有分析就没有研究,就难以改进。

三、协调好“督”与“导”的关系,有效开展教育督导

督导部门靠频繁的检查、通报来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会遏制学校的活力和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疲于应付,产生许多非教学压力,当个别教师无法应对这些压力时,这些压力必然就转嫁到学生身上,教育的伤害也就发生了。有效开展督导工作,需要在“督”与“导”的相互关系及运作上下工夫。

(一)认识到教育理念是督导工作运作的灵魂

督导水平的高低,既与能力有关,更与意愿、理念和观念有关,教育理念是督导运作的灵魂。督导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应通过聘任的方式,建立面向全校的开放的专业化的督导队伍。应定期对督导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督”出真问题,“导”出新方法,让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能在“鸟瞰”层面有自己的思想,让广大教师从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发现睿智、积极的想法,而且能够通过说服、影响、感召等方式,让教师们准确地理解甚至认同自己的思想。endprint

(二)“督”出真问题

“问题意识”的强弱,是督导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反映,也是督导工作的起点。要想“督”出教育的真问题,就不能只局限在形式上的检查通报,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旁听课程、讲座、参加学生的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校园巡视等方式,接触学校的多个领域和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多方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师生的诉求,从纵向的教育体制、横向的教育环境、立体的教育氛围、多维的教育理念中,“督”出真问题。

(三)注重“导”在“督导”中的重要作用

督导不仅要找出教育中的真问题,更要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预防提供指导。只“督”不“导”是形式化、低效率的督导,要高度重视“导”在“督导”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督查出的问题如何“导”?在什么环节“导”?是督导工作的重点。“导”应导在“疏忽点”、导在“陌生点”、导在“疑难点”、导在“拓展点”。“导”的过程是分析、研究、改进的过程,而非管理检查过程,与“督”相比,“导”的技术含量更高,操作难度更大。

(四)“导”在需要处

如何“导”?要看督出的问题是师生中的个性问题还是学校教育的共性问题,若是个性问题,可采用一对一或小组帮扶的形式解决,不将问题扩大化,但要加强对前置性问题的预设。若是共性问题,应与校长室或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共商解决之道。督导室应定期与学校职能部门举行“碰头会”,了解各部门对督导工作的要求,也让职能部门了解督导室的工作状况,避免出现交叉管理、集权管理和越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解放教育生产力。

(五)勿让“外行”督导“内行”

要想学校督导工作合理、有效,督导者不能是“外行”。由不了解教师和教育的行政领导或教辅人员去督导教师工作,会导致教育督导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围绕着督导指标细则转;二是督导表面化。只有内行才能诊断出真问题,能抓住核心的问题及问题的核心,然后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否则,将会从伪至伪。督导工作人员一定要由教育一线,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尊重并敬畏教育价值,有教育远见,有一定专业素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组成。督导部门的领导一定要由教学业务骨干及价值多元的人担任,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督”在点子上,“导”在需要处。

(六)协调好督导室与教师的工作关系

刚刚开始督导检查,教师们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时间长了,教师们会感到督导检查不是在保护教师、发展教师,而是在限制教师。督导一来检查,教师就有一种厌烦的感觉。任何人都不愿被别人检查,教师作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育人职业更是如此。在频繁检查的高压状态,学校生态会变得僵硬,缺少弹性。督导人员与教师为达成低水平的协调丧失了督导的效能和意义。要协调好督导室与教师的工作关系,让督导室成为发展教师与平衡教育质量的一个枢纽,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准确反馈信息,科学提供指导,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教育督导不是督导人员对教师的控制过程,而是在价值多元的理念下对教育的参与和探索过程。督导的目的不是确立“兵营式”秩序,让全体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整齐划一,成为符合设计的“标准人”,增加教师的非教学压力,而是建立开放的专业化的督导结构,让督导人员和教师之间两者相互照应,让学校教育系统的每一个个体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个性与群体性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