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注核心素养,在劳技课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杂志文章正文
关注核心素养,在劳技课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黄建华

“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热词之一,是确保新课程改革不走样的“DNA”。最近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把培养“勇于探究”的素养纳于其中。探究素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石;是学生必备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一、于赏玩中探究,激发探究的内驱力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先赏玩后制作,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赏玩帮助学生走近作品,观察欣赏,玩中得乐,引发探究欲望,激发探究的主观能动性;赏玩还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观察思考,研究讨论,让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如先给学生表演心锁环的解环套环“魔术”,接着让学生赏玩探究、尝试表演。在制作教学前加入这一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探究兴趣浓厚。

教育家泰勒认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而于赏玩中探究,学生既自主探究了心锁环的部件、材料、形状、构造等,又探究了其“魔术”的原理,还唤醒了强烈的制作兴趣,真正激发了研究的内驱力,学习已然真正发生。

二、于拆解中探究,授予探究的金锁匙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从这句话看出,教学不是给予知识,而是应该教给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基于此,教师给学生一把自主探究的“金锁匙”——拆解。让学生手脑并用去拆解作品“奔跑的小鹿”,去探究作品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等。通过拆解探究,学生不仅对小鹿的制作过程有了初步的构想,还发现了小鹿的头部是用打结的方法做成的,颈部采用了三股编织法,身体采用了五股编织法,四肢和尾巴是编织时留下的纸条剪成的。在拆解探究中,学生带着任务,仔细分析研究,做出判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拆解探究中,学生探究兴趣被激发,探究方法被强化,探究能力得以提升。因此,于拆解中探究,发扬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构建乐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活动主角。学生探究素养由此进一步提升,人格进一步完善。

三、于疑难处探究,催生探究的引发点

现代心理学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疑”是催生探究的引发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产生探究冲动。

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总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扬学习主动性,大胆探究,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编织小鹿时,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编织不紧密,有的学生发现做的不像小鹿,像长颈鹿,像狗。笔者将这些作品投影,让学生观察思考,展开研讨,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一番探究后,大家共同探究,得出折边四次形成的脖子刚刚好。就这样,我利用学生的“疑”,作为探究的引发点,鼓励大家深入思考,不断探究,以此提升探究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逐渐达到疑难能自决、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成为一个会自主探究之人。

四、于拓展中探究,启迪思维的再创新

华罗庚曾说:“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探究方法,把这种方法渗透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学时要求化繁为简,看透实质;教学后强调由简到繁,创新提升。

这种于拓展中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再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又提升了创新能力。例如,拓展“奔跑的小鹿”:探究“回头”鹿的编织方法,欣赏民间高手的编织作品;探究其创意之处,并要求学生编织有创意的编织品;于下节课上交流与互赠,以此鼓励学生在不断探究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孕育创新的灵感。学生在课后积极探究,做出了诸如创意编织杯垫、编织书签、编织发夹、编织蜻蜓钥匙扣等。只要探究不止步,创意就会无极限。

教师应顺应时代之召唤,时刻关注探究之核心素养,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享受探究的奇妙历程,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让探究之花常开不败。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亭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