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开设开放型课堂,让教学熠熠生辉
杂志文章正文
开设开放型课堂,让教学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3        返回列表

王海涛

当前,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以开放的视野与胸怀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开放型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受、表现与创造的契机,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动力,充分落实学生的主體性地位,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和素养提升,促进学生鉴赏、表现能力的提升。

一、契合规律,激发兴趣,让导入环节更开放

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出发,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通过创新的教法、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于参与,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对美的熏陶的感受之中。

例如,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问题:一年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有哪些?其中,最常见的颜色又是什么?由于有自身的经验作为支撑,学生很快进入到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随后,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了一年四季各个不同季节的视频资源。教师则顺势揭示内容,导入新课,学生保持了高涨的兴趣,正式进入到教材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通过回忆生活经历,激活了学生原发性的认知经验,再借助形象直观的视频资源,有效地调整了学生的认知动力,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基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自然,辨析对比,让审美过程更开放

布鲁诺曾经指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发现者,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愿望。因此,对客观世界和事物的感知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对感知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还应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适应相应的环境,形成独立且具有个性的审美气质。

例如,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了大量在生活中常见的花朵,引导学生通过各个不同的细节来感受自然界真实之花的美感。将艺术创作的花与自然界中的花进行了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艺术化创作手法展现出来的花有着怎样不同的特点。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色彩的和谐、线条的柔美、形态的多样等不同的角度展开观察,从而意识到艺术的创作有着作者浓郁的想象和创新色彩,也为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进行了观察与体悟提供了契机。

教师给予了学生丰富认知体验空间和开放性氛围,引领学生不断深入体悟,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自主观察,强化体验,让理解过程更开放

事实上,学生自身的体验理解与主体性的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教师可以在体验理解环节中来获取相应的美术知识,并在迁移性的训练中,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

例如,教师强化学生体验理解板块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草莓与西红柿,要求学生观察其共同的颜色——红色;而后,在它们周围寻找出与红色相近的颜色,如粉红、玫瑰红等;紧接着,再为学生出示橙子和卷心菜,让学生讨论它们自身的主色以及相近色。然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借助这些自然界天生形成的色彩搭配,感知它们存在的搭配效果,关注色彩的美观与和谐。

教师并没有一味机械生硬地强调同一个物体之中颜色渐趋变化,而是借助生活中现有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理解,形成感性的认知,而后在迁移性的练习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体验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让探究过程更开放

新课程改革一直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中学生之间相互研究、彼此探讨、信息交换的方式就是实现这一环节的主要形式。

例如,教师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应的要求和知识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究与讨论:对于每个生命个体而言,“将来”意味着什么?教材中的范例作品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自己“将来的”?你从中学习到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表现的技巧?你又准备怎样来表现自己的将来呢?在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学习所得的基础上,他们也将自己预想的表现手法进行了交流与汇总,并在彼此提出建议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教师并没有生硬、强行地灌输学生统一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中分享智慧,修改建议,整合了教材、同伴等多种渠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聚焦评价,激发鼓励,让创造过程更开放

在学生学习、迁移、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强化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教师在学生感知、体验之后,让学生利用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动物进行富有创意的生肖邮票设计。在学生完成了之后,教师则选择了几幅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加以呈现。在组织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邀请了作者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自己的创意;然后,请学生在观察、聆听的基础上进行互评,尤其是在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我来展现这个主题,我可能会从怎样的角度来设计;最后,教师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并对其他学生提出的创意进行完善。

全体师生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学生自身的作品,而且也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这样的评价过程,不仅对被评价者是一种学习,同时对提出评价的学生也是一种能力的考量与历练。

总而言之,教学决不能陷入刻板、机械的模式之中,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努力开设营造开放的课堂质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