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运用班级微信群促进有效沟通
杂志文章正文
运用班级微信群促进有效沟通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5        返回列表

钱元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微信群已被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微信群作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如能够实现实时交流,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在班集体中,难免有不少学生对班主任有畏惧心理,在现实世界上,这些学生群体不敢与班主任进行面对面交流,因而即使遇到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微信群则给学生和班主任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通过微信群,学生可以进行匿名交流,而这容易让学生打开心扉,利于沟通。为此,班主任要优化运用班级微信群,促进有效沟通。

一、运用班级微信群,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促进学习沟通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班级管理。传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有时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害怕赤裸裸的沟通方式。而班主任通过组建微信群,将班级内的学生统一拉进这一微信群,则能够提供学生一种间接而有效的沟通平台。通过运用班级微信群,班主任与教师能够进行无压力沟通交流,还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促进学生学习沟通。

一般而言,班主任也是所管班级的任课教师,而小学生年龄尚小,在学习方面需要人督促,尤其是作业环节。通常而言,教师基本每天都会布置作业,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班主任可以先将当天所学习的重点知识和内容,上传到微信群,让学生们自行下载,在线巩固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再写作业。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识内容,则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交流,学生们可以实现互助学习。

由此可见,班级微信群的运用,能够让班主任掌握学生最新的学习动态,并给予学生网上互助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提高与发展。当然,班主任还可以添加学生作为好友,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动态,以便及时进行疏导。

二、运用班级微信群,公开班级信息动态,促进学生参与

班级的正常运转需要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没有建立班级微信群之前,班委与班主任的联系最为密切,班级内各种信息的传达、大小活动的组织安排、班级内的日常出勤考核等等。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样的模式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全体学生的交流有效性不高。而通过运用班级微信群,班主任可以公开班级中的信息动态,包括出勤、惩罚制度、班干选举方式等,学生则对这些动态信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这样的方式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此现象,经与班委共同决定,对于迟到、早退的学生,“罚”冲厕所三天。对于缺乏人性化的惩罚制度,学生开始出现怨言。为此,班主任改变方式,运用微信群,让学生都参与到惩罚制度的制定中。有学生在群中提出“迟到、早退的学生负责出勤记录,直到有下一个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接手出勤记录”;有学生提出“冲厕所没有人性化,可以改成打扫教室卫生”;有学生提出“可以让迟到早退的学生负责黑板和讲台的清洁”……学生在群中毫无压力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作为班主任,则将学生的想法集中起来,再以投票方式决定选用何种惩罚方式。除了这一方面的动态内容,班主任还可以公布班费的详细情况,制作成Excel表格,让学生一目了然。

作为班集体的一分子,多数学生都想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借助班级微信群,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高效的对话交流,学生也能够真正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高效率交流。

三、运用班级微信群,共享有利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可以为班主任所用,促进学生成长。而借助班级微信群,班主任可以共享对学生有利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下载学习。网络的资源可以是关于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关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在群中共享资源时,班主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等。

安全教育一直是强调的重点,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作为班主任,要展开安全教育,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面对灾害时如何进行正确逃生与自救。地震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此,班主任搜集网络上相关的地震知识,包括地震的形成(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地震的正确逃生方法(配上与之相符合的视频,强化学生的直观印象)等,并共享到班级群中。而学生则可以充分运用移动设备下载观看学习,掌握这些内容。如:视频中提及地震中寻找救命金三角,并以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如果仅仅是利用语言描述金三角的重要性,学生根本不会寻找。而通过直观的视频学习,能够深化学生理解。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可以有效地运用班级微信群,实现科学化、网络化的班级管理,促进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共同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三兴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