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有效调控,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杂志文章正文
有效调控,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2        返回列表

冒巍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加以调控,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了让初中学生更好地探究文本,教师要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适当提问架设框架,引导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发起追问,促使学生狧糠及米,从解读文字表面深入到探究文本内核;在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要及时加以指导,进行补偏救弊,解决问题。

一、搭设支架,并轨预设

学者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提问要围绕学生的学情展开,多提出一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避免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教师可以在预设的过程中用问题搭设支架,促使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孔乙己》一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师可以通过架设问题支架的方法,促使学生从小的切入点分析文本,逐步理解文本的內容。例如,教师可以从“笑”入手,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尝试找到文本中出现过多少次“笑”,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说说这些“笑”都是谁发出的,这些“笑”具有怎样的特点,体现了什么。学生很快便发现文章中出现了不少的“笑”,有的笑代表冷漠之情,如酒店中的短衣帮,他们嘲笑孔乙己的遭遇,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和孔乙己一样,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他们不仅对孔乙己表现出冷漠,更对自己的处境表示漠然;又如酒店掌柜的笑透露出冷酷无情,当他看见孔乙己被打断腿后,依然对其嘲笑,表现了他卑劣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理,感受社会背景,学生就能更加容易的做出解答。

著名教师王君提出支架策略,指出可以运用转换学生视角等方法搭建支架,在预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用并轨预设的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取得进展。这种搭设支架的方法有助于进行调控,能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最深处。

二、适时追问,狧糠及米

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追求简单的师生互动,喜欢提一些文本表层的问题,却没有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解读,这无法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追问,促使学生狧糠及米,挖掘文本深层次内涵。

《童年的朋友》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性光芒,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提出若干问题。例如:“文章中的‘我既然十分爱外祖母,那么为何在文章的开头还要描写外祖母的丑态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学生提出:“‘我这样形容外祖母,表现出‘我和外祖母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生的朋友,所以‘我才会有胆量描绘出外祖母相貌的丑。”还有学生提出:“作者表面上只是客观地描写外祖母的外貌,实际上则是反衬出外祖母心灵的美。如文章中提到她虽然看起来很凶,但是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则又变得温柔了。”在深入品读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者有着一颗热爱外祖母的心,他将全部的情感投入到写作中,才能创作出如此鲜活的人物形象。

孙绍振老师提出解读经典文本的时候要促使学生把握关键性的词语,教师可以将这些文本关键词作为切入点,用逐步深入的提问促使学生感悟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情感,和作者进行深层次共鸣。

三、补偏救弊,纠正误读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出现人言人殊的现象,有的学生认识较为深入,而有的学生认识较为浅薄,甚至会出现偏差。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误读的时候,需要即时补偏救弊,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解读。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特点?”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发生了笔误,将“温晴”写成了“温情”,教师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温晴和‘温情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用来形容怎样的事物?如果用‘温情来形容济南的冬天,你觉得是否可以?”学生在思考后回答:“‘温晴用来形容天气,而‘温情主要用来形容人的情感,自然是‘温晴更好。但是我认为‘温情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济南的风景。例如文章中提到济南山上的矮松好像日本的看护妇,在我们的印象中,看护妇的形象都是十分温柔的,而济南的冬天寒风并不凛冽,也能理解成具有‘温情。”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错误之处,更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悟。

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理解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有用的资源,教师要对其充分利用。如果能够及时指导的话,将促使学生解决困惑,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要实现生本课题,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加以合理调控,若能通过合理设问,创设学生自学支架,通过适时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补偏救弊引导学生避免误读,则能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丁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