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活激活课堂”之实践探究
杂志文章正文
“生活激活课堂”之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4        返回列表

潘峰

[摘 要] 品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立足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的过程,要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 品德课程;实践;生活

教师的探索精神,日复一日,扎根在最生动的活动实践中,并不断地在经验积累中改进,其是成就高效品德课程的法宝。品德课堂的进步绝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发展的探索,我们要努力在生活与品德课堂中搭起桥梁,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一、立足学生,将生活作为素材引品德课堂之中,做真实有效的课堂

品德课堂的目标要真真切切地走进学生中,这样的课堂基础才是“夯实有力”的,这样的课堂才是解决问题的课堂。作为品德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撷取学生中的典型问题,让品德课堂与学生之间真正搭起桥梁。细数品德教育问题,班内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存在问题:比如奶奶带着长大的小博,只能夸奖不能接受丝毫的批评,不仅在任课老师批评时昂着头翻着白眼晃着腿表现出不屑,而且还会推卸责任。一次我发现他上课一直玩带来的卡片,下午送学生出校时,交代奶奶学校不允许带卡片,小博看着奶奶的脸色,竟然指着我小声说:我上课没玩,是她说我玩的;小鸿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父母是从农村来市里做生意的,小鸿入学后知识基础和其他同学相差非常大,整个人看上去木木的,对新知识接纳的相当慢,屡次单独补习也不起作用;小宇是班上心智最弱的孩子,上课时会突然哈哈大笑,点名发言时会说“小孩子就是什么都不会的”,体育课上自己蹲一边玩蚂蚁……这样的现象看似寻常,但却是品德课堂中极好的素材,与其只是孤立的在课堂中呈现书本中的案例,教师不如因时制宜地将这些“现象”归纳之后,融入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生活基石和检测课堂的依据。

面对着这些典型案例,我在课堂中尝试整齐划一的要求,严明的课堂纪律,来规范学生们的行为,但孩子们脸上的畏惧木讷的回应,有悖于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针对问题设置相关主题的课程,尝试给孩子讲故事放音乐,加入一些关于注意力训练的游戏;引用“储存卡”让孩子们进行积分自管,每一阶段同学之间互相评分;针对孩子们心智较小的情况,在课上设计教学游戏,通过比赛和表演等形式,引发孩子们的兴趣等。种种方法的引入,让品德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有针对性了,学生的改变也随之而来,虽然不是翻天覆地的,却真真切切地驱散了孩子们的兴奋躁动的情绪,不爱说话的孩子眼睛亮了起来,声音也响亮了起来,专注力在提升,许多细小细微的,几乎不被觉察的改变在发生。

在品德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先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共鸣……应该把每一个人,每一个具体问题放在心上;教师要追求的,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外显的、看得到的、完美的教育成果,而是以足够的耐心立足在自己的教室里,用踏踏实实的脚步,探寻着问题解决方案,静静的和课堂里的每个孩子、教学中遇到的每个问题一道达到育德育人的目标。所以立足实际,立足眼前的每一个学生,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

二、品德课堂要辐射到学生的家庭教育

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仅仅在课堂中呈现教学成果的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我们要努力将课堂效果辐射到家庭教育之中,在合作中践行高效模式。教師在品德课程的设置中有意识地将家庭教育问题引入其中,如《家庭树》《家庭的记忆》等,在课堂和家庭教育间建构起一架桥梁,达到辐射链接和双效。

例如在“我不赖皮”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学校规则、学会制定班级公约,懂得遵守公约,不再一味赖皮推诿等,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更多规则意识应该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现代家庭教育倡导赞赏教育、个性教育,导致了有些家长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断章取义;而80后父母和第二胎第三胎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管教不足等,这些无疑都是造成学生任性随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入良好的家庭教育环节,形成更广的辐射网,以达到真正的实效。在进行规则的体验时,我更加侧重学生对于学生家庭规则的体验:为此制定了三步环节,跟踪家庭教育成效。1.家庭生活中的规则有很多,你知道吗?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写下来。2.你们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遇到过开心的事儿吗?①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②遵守规则到底烦不烦呢?3.我和爸爸妈妈来比赛:制定三项家庭公约,以一月为限,分享家庭成员守约情况,家庭成员以一句话来分享心得。这样的环节,把课堂目标很好地放入到了生活之中,不再是平平的说一说,变成了真正可行的活动,家长的参与也让活动更具“影响力”,品德课堂也很好地走进了家庭,得到了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检验。

三、情境的科学创设和体验,拉近生活距离

情境的引入,在品德课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因素,再现情境有着很好的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的作用,能够避免品德课程的“中空状态”,只有“着地”的品德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创设情境是品德课堂回归自然和生活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视频图片等资料的介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课堂常态,我们要努力创设高效真实的情境,规避低效或无效情境的出现:

1.情境的创设要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参与共鸣的热情。图片视频等资料,有着直观并且辐射面广的特点,在课堂中的使用率最高,但我们也要关注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验的模式。这种情境体验更加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保护环境”一课中,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污染现象的情境体验中,除了出示书中图片和资料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入自己的生活去寻找:问问家中长辈,他们在近十年中经历的环境变化;在自己身边去寻找污染环境的现象。这样的情境资料搜集是生活化的并且深入人心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

2.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搭设平台的功能,将导演和演员的角色放给学生。例如在“我们的合作”一课中,教师设置了学生呈现一次合作的过程的环节,教师就可以把活动类型、情境编排、人员选择等权利放给学生,真正实现品德课堂要立足学生。

3.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学生谈谈自己长大后的表现和事例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讲述中感慨着自己的成长。这时教师在情境中可以出示妈妈的劳动画面和对孩子的寄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家长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情感体验有了升华,学生的成长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佐藤学教授曾经说过,他并不是个理论研究家,而是把自己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它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品德课堂的“真知灼见”都来自于最真实的实践过程,只有在行动中实践探索,才能获得最有效的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寻找真实,立足学生,抓住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