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校德育困境的机制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学校德育困境的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0        返回列表

朱建中

[摘 要] 社会上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观体系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新的困惑和冲突。本文试图从学校德育困境的机制分析入手,为寻求拓展德育发展新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校德育;心理生理;机制

一、心理机制

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不断涌现,竞争日益激烈。今天的中学生受市场经济观念和社会变化的影响,思想又呈现了复杂多变的特点。中学生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造就其特殊心理状态。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在中学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生逐渐形成稳定的中学生个性差异。中学生从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向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过渡,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劇而强烈,常常变化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

3.独立性增强,人际关系不协调

一方面中学生从完全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向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和其他活动任务,独立地选择人生道路过渡。另一方面中学生又因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形成了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之间的不同步现象。这种独立与依赖并存,构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上十分尖锐的矛盾,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对各种信息如果不能进行有效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群体意识淡漠,道德评判标准差异较大,辨别是非和取舍能力不强,缺乏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朴素感情,因此如何让德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使青年学生工作有的放矢,是当前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生理机制

中学阶段,青少年处在身体发育和生长的快速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生理上的突飞猛进的生长和急剧的变化。青春期的思维的出现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的特点;感情丰富、强烈而持久但又容易动情感,自尊心强等。这些特点造就了中学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压力过大。学习问题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比比皆是,其造成的对学校或集体保证学习的良好秩序而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置若罔闻,自卑心理等问题也日趋严重。

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的干预表示强烈的不满(不是所有),大多数中学生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常常与父母老师合不来,造成两代人的鸿沟,因此我们要多谅解学生,加强对话,交融心理。

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是多方面的,要突出对他们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伦理道德教育,使孩子们了解青春期男女差异;要加强卫生保健、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使他们有着良好的男女交往规范和礼仪;从而发展友谊,尊重人格,珍惜情感,珍惜青春年华。要加强自尊自爱教育,要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生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心理逐渐健康起来,对待孩子偶尔发生的早恋、越位现象,也不要显得惊慌失措,要理智地分析,理性地对待。

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因此,学生“成人”的模式也不是一个。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德育的普适性,尤其应该重视德育的个别指导性。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成才需求的德育环境。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更具个性化、人性化,面向每一个教育对象,对每一个受教育者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