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把握“节外生枝”,建构生成性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把握“节外生枝”,建构生成性课堂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2        返回列表

徐玉玲

[摘 要] 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的青春期,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希望探寻知识的真正面目。所以,即使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课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节外生枝”,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构建生成性生物课堂:多维视角,充分预设;直接面对,深度剖析;顺势而导,反弹琵琶。

[关键词] 节外生枝;生成性课堂

教师课上按照备课进行递进教学,同时师生互动恰到好处,然而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可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如同脱缰野马,纷纷提出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在遇到这样的“小意外”时不能忽视学生的问题,要积极讲解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进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的思维及品质在发展中生成。

一、多维视角,充分预设

面对学生的“疑虑”,如果选择避而不答或者一笔带过,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使他们渐渐沦为“被灌输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种视角去预测可能出现的答案,同时,也为自己留出解决问题的时间。

例如,PPT上的图片是演示受精过程的一个动图,学生根据笔者的PPT提出问题:为什么PPT上展示的图片的卵细胞和精子只在左侧的卵细胞里面结合?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从两个视角出发进行预设:精子并不能确定方向,应该向左右两侧输卵管都游过,但是右边并未形成卵细胞,所以没有受精卵;左边有卵子排出,吸引着精子向左侧游去,形成受精卵。在筆者深思熟虑之下,给出学生解释:输卵管有两条,卵细胞由两侧轮流排出,精子也不能确定方向,全靠“蒙”。

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从多维视角进行预设,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验证学生的猜想,学生的自信心会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变得高涨。在师生互动间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构建生成式课堂。

二、直接面对,深度剖析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直接面对,不能牵强敷衍,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下次有疑虑,也不敢再提出来。所以,教师要直面问题,并且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找到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心悦诚服,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学生有疑问:在母亲羊水中的胎儿头部为什么是倒着的?不会难受吗?为了解决学生这个问题,我直接把幻灯片返回到胎儿发育的图片。在图片中,胎儿在11周、18周、32周时都是直立的,那为什么最后就变成倒立的呢?很快有学生找到了答案:因为胎儿快要生了,头部朝下有利于胎儿的分娩。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接着补充:那么如果胎儿在即将分娩时还正立,就有可能导致难产。胎儿在母亲的羊水中处于悬浮的状态,就如同宇航员在太空一样,因此他们不会感到难受。同时,这也符合许多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

通过直接面对学生的疑问,他们的问题会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要及时处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要拖沓,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这样学生才有会继续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顺势而导,反弹琵琶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顺着他们的思路来解答,但是对于学生的错误认知,教师也要及时纠正,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做额外的补充,让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

例如,学生有这样的疑问:生活中小孩会被水淹死,但是胎儿在羊水里面为什么不会被淹死?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胎儿在羊水中不会张嘴,但是PPT上显示8个月的胎儿已经把手伸进了自己的嘴中进行吮吸,很快这个答案被否定。又有学生说:胎儿是会游泳的,但是缺乏事实验证。对此,我给学生这样解释:胎儿在子宫内是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呼吸”,与我们平时的肺部呼吸不一样,所以,并不会发生淹死的状况。之后,我又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他们讲了更有趣的事情:胎儿在子宫里还会打嗝、吞羊水甚至撒尿,他们尿液中的废弃物质通过胎盘到达母亲的血液中,由母亲来进行新陈代谢,而其他物质则变成羊水。

这样,教师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还给他们普及了问题之外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做到有机结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考虑考试内容,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思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在授课时把握课堂上的“意外”,根据学生的思维随机应变,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在发展中形成,构建生成性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克容.初中生物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巧妙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6).

[2]冯瑞.生物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浅议[J].成才之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