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育有时是一种冒险
杂志文章正文
教育有时是一种冒险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3        返回列表

潘璋荣

先请读者朋友看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

在笔者15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有一个故事一直藏在心底。

那是2005年,我在福州带第一届高三班,一开学,同学失口让我知道了班里有位叫翁海生的“老烟枪”。

我开始留意他,他身高1.73米,性格内向,喜欢独处。高二时因多次打架和吸烟被学校记过处分,初三毕业成绩全校第三,高二时缺考多次,唯一仅存的记录,全校倒数第6名。全校的教师,提到他无不摇头叹息。

说来也奇怪,几个星期过去,我竟然没有发现他吸烟,也没有学校政教处的处分通报。这让我更加充满好奇,我开始有意地观察他。

他经常一个人,在校园里晃来晃去,像没有根的浮萍。每次进教室,身上总是一股浓浓的呛人的烟味,后排的女生都会下意识地捂着鼻子,用本子在空中扇一阵。很多学生似乎有意避开他,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只有与他一个村的同学小何,偶尔与他交流。

他是个孤独的人。

一天晚自习的第一节下课,他去了学校已经废弃停用的破厕所,我便悄悄地跟了進去,一个佝偻的身影蹲在墙的一角,微弱的灯光下,我依稀看清了他的脸庞,我喊了一声:“翁海生,是你吗?”,他颤巍巍地站起来,应声道:“老师,是我”。“你蹲在墙边做什么?”我问他,“我在……系鞋带!”他吞吞吐吐地答道。我没有再继续追问,因为我不想武断地做出判断(他手里没有烟),聊了几句我让他回了教室。

又过了很多天,下午文体活动课,我又看见他进了那个废弃的厕所,我绕道过去,透过厕所的漏缝,我看到了他,他在弯腰捡什么东西,再仔细看……却看到了让我心里很难受的一幕,他在捡地上丢弃的烟蒂,一个个地捡,小心翼翼地用纸巾包起来,揣进口袋里。

难道他真的在捡烟蒂抽?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

为了证实这件事,我找了他唯一的玩伴同学小何,小何说出了翁海生的秘密。

海生的爸爸是个渔民,家境不算富裕,但温饱有余。但就在去年,海生爸爸出海捕鱼时因风暴遇难,家里有一个患病的妈妈,还有一个远嫁的姐姐。突遭变故的家庭,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压抑和苦难让年少不更事的海生一蹶不振,开始厌学,成绩一落千丈,学会以烟解愁。烟瘾越来越大,家中困顿,没有余钱买烟,他开始捡别人丢掉的烟蒂,攒齐烟丝,来满足自己的烟瘾。但他很在乎自己的颜面,所以尽量避开人群,这个经常聚集“烟民”的废弃厕所,成为了他攒烟丝的首选之地。

如果靠传统的说教,我估计是没有效果的,而且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他心如死灰,冷如坚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我该怎么办?

一个放学后的下午,我准备妥当,躲进那个废弃的厕所后墙,我在等待……

果然不出所料,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他环顾四周后,便蹲了下来,开始捡烟蒂,我的突然出现,让他惊慌失措,面红耳赤。我塞给他一包香烟,轻声说:“别捡了,以后想抽烟,问我要!我们是朋友。但吸烟有害健康,尽量少抽些!”说完,我转身便离开,留下他一个人,愣愣地站在那里……

此后的日子,云淡风轻。

我一如既往地帮助他,感觉他变了,爱笑,爱闹,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我和同学们都再也没有在他身上闻到那股浓浓的烟味!简直是脱胎换骨,与之前那个孤寂的人相比,判若两人。

2006年,高考揭榜,翁海生以文科总分579分的成绩位列全校第三名。他又重新找回了属于他的荣光。

通知书寄到学校的那天,他和他的妈妈都来了,我在高三年级办公室整理资料,他妈妈一见到我,便和海生说:“给老师磕个头!”他正准备下跪,我一把扶起他。热泪盈眶的他,哽咽地说:“老师,没有你就没有我翁海生的今天!”我的眼眶湿了……不知道说什么……百感交集!这时他从口袋里拿出一红包裹,我连忙拒绝,“这可不能收!”我严肃地说。可他硬塞到我手中,然后不等我反应,拉起他妈妈便跑了……

许久,我才回过神,打开那红布包裹,一层层,包得很严实。突然,一包皱巴巴的香烟出现在我眼前,没错,就是我一年前给他的!一张纸条,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恩师:你给我的烟,我每天看看,一根没动,因为我知道,老师并不是给我烟,而是给了我做一个男子汉的尊严!”

2012年已经考上硕士研究生的翁海生,给我寄了一份报纸,在副版上有篇文章《神奇的烟》,文章里有这样的一段:“我原本是一个孤独的人,丧父之痛,无人能够体会,我迷上了香烟的味道,只有抽烟才能让我忘记痛……我颓废,厌学,没有钱买烟,我只好捡别人的烟蒂抽……我常常被人瞧不起……老师们也不怎么喜欢我……庆幸的是高三时,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班主任,他竟然暗地里送了一盒烟给我……我知道,他并非鼓励我抽烟,而是告诉我要振作起来,强大起来,做个有尊严的人!这么一盒烟,我怎么舍得抽?!这盒神奇的烟,让我感到了温暖,感到了被尊重的美好,这种另类的教育,让我内心倍感震撼,感谢这盒烟,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中就充满了当教师的自豪!

以上,是我市一位高中政治教师吕园林老师写在他自己的教育文章《一包香烟的故事》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看了这个故事,十分震惊,其中产生的一个最大感想是,教育有时是一种冒险。

试想,教师怎么可以给抽烟的学生一包烟,并说“别捡了,以后想抽烟,问我要”呢?虽然吕老师的学生并没有抽这包烟,但是吕老师这个行为,无疑具有极大的冒险性。万一这个学生拿这包烟抽了,而且还不时地问老师要烟抽,学习也没啥长进。那这位吕老师不是会成为一个教育失败的典型吗?而且,搞不好学校还会给吕老师个处分也难说。因为谁让你“纵容”和“支持”学生抽烟的?纵容和支持学生抽烟,肯定是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批评与否定的。

但吕老师的这个教育成功了。这个成功当然是根源于吕老师对这个学生的细致、全面和深刻的关注。如果没有这点,吕老师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不可思议的。正是基于对这个学生这些特点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分析诊断,吕老师才给开出了送学生一包烟,并说“别捡了,以后想抽烟,问我要”的这个奇特的处方。真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的举措。而最后学生的表现,也证明了吕老师的这个“处方”是十分高明的。它不仅彻底地解决了这个学生的抽烟问题,而且彻底改变了他的精神面貌。

但是不管吕老师这个教育案例是如何的成功,我始终不能改变对这个教育案例中“冒险”特点的认定。当然,吕老师这个“送烟”的教育策略,是不是绝路求生的唯一选择呢?这个可能读者朋友们或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本文要说的是,教育跟作战一样,它难免有需要“冒险”的时候,或者有时难免有冒险的成分。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指战员当机立断,指战员做战术决策时,难免有冒险的成分和因素。同样,教育过程,也有类似战场的情形。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教师一方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教育管理众多的学生,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情况快速地进行教育决策,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基本特点之一。如果教师缺乏快速教育决策能力,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但是既然是“快速教育决策”,有时就难免有“冒险”的成分。

吕老师的这个教育案例,明显地具有冒险成分。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有教育冒险的经历。而且即使是教育家,他们也难免有冒险的经历。

譬如著名教育家馬卡连柯,他曾经在教育无法无天的搞恶作剧的学生的时候,狠狠地揍了为首的一个学生一顿。而且这个被揍的学生个子很高大,很健壮,而且还有别的学生在场,他当时又没有带枪。

他的学校是一所具有“少管所”性质的特殊学校,学生都是有各种违法甚至犯罪劣迹的流浪儿。他是一个教师兼校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监狱长”。当他打了这个学生之后,事后自己想起来都很后怕,因为如果这学生反抗的话,他根本不是这个学生的对手。而且,那些学生们都是一伙的,他们还可能联合反击他。

但是,意外的是,这个学生不仅没有反抗他,还高兴地说:“马卡连柯,好啦!咱们以后不会胡来啦!”事实上,马卡连科正是通过这一次暴力的惩罚为首的一个学生,从而彻底改变了这个学生的行为,也从此改变整个学校的教育局面。在这之前,学校总是问题不断,学生们老是给学校找茬。而从此以后,学校就极少出现学生跟学校找茬的事。而马卡连柯的教育,也从此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教育家。

总之,我要说的是,教育难免有冒险的时候。并不是说,只有给学生烟,或者体罚学生才是“冒险”。很多的教育决策,很多时候都有冒险的因素和成分。譬如你让学生“罚站”。虽然这样的事情很多,很普遍。但是,罚站也是有“风险”的。记得前几年,北京市一个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小颜”,因为一次下课游戏玩乐中发生了过失伤害事故,被教师罚站3个小时,结果这个学生回家后马上跳楼自杀了。可见,即使是“罚站”的教育惩戒行为也是冒险的。

当然,教育有时候需要冒险,或者不可避免冒险。但是,作为教师还是要尽力地考虑“冒险”的代价,考虑冒险的必要性,要尽力地避免不必要的冒险。作为教师,还是尽量地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采用较为温和的理性的教育手段。而社会和家长,则要对教师的劳动给予足够的体谅,毕竟教师有时不得不“冒险”。而特别要提醒教师们的是,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允许失败的。因此,如果你的“冒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是无法逃脱受追究的责任的。(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