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深入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心理阶梯发展
杂志文章正文
深入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心理阶梯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8        返回列表

吴金东

[摘 要] 基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厘清学生心理的阶梯发展规律及原因基础上实现心理发展教育以发扬他们积极心理因素,消除消极心理因素,专注学业并实现自身综合发展。这是立足于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陶行知思想;学生心理;阶梯发展

“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一理论体系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是的培养“全人”,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类在各个不同领域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因此,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在陶行知看来,教育是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学习就是成长,因此他提倡“做中学”,主张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根据教育主体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同时认为学生是教育与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发挥其能动性和主动性会对教育与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践行陶行知思想,需要与学生的心理阶梯发展进行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影响学生心理阶梯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体考虑。

一、学生心理阶梯发展归因

1.内部因素。许多学生自我评价较低,消极心理较为严重,对学习与就业大多数抱一种得过且过的姿态。其在成长以及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挫折也较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缺乏兴趣,自我驱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此外,部分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沉迷网络、道德观弱化的心理现象,在人际与学业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正向评价和未来规划上自信度较低。而這类内部性的消极心理因素往往对学生心理阶梯与心智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外部因素。影响学生心理阶梯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以及就业等方面。许多学生逆反心理强,自我意识突出,加之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专业素质养成过程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心血。因此,在学校中践行陶行知理论思想体系,需要学校与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阶梯发展阶段,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二、基于陶行知思想的心理教育策略

1.实践引导策略。心理阶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实践中获得反馈形成对自我、对事物发展认知的心理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反馈如果以正向居多,则个体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如果其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都是负向反馈,则更容易产生消极、失落、焦虑,甚至否定自己的心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应结合其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逆反心理强同时又较为自卑的心理特点,逐步引导学生从易入难,一步步完成学习,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的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使其不断肯定自己并发现自身价值,逐步摆脱消极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2.创造激励策略。创新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正向心理建设对所追求目标进行支撑的过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克服挫折,不断被打败又不断重来,并坚持完成自己所追求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小的创是大的创造的起点,而无论哪种类型的创新,都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大赛,让他们在创新中取得成功以及获得的正向心理的肯定性感受,从而不断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并逐步完成更大的创新,向“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迈进。

3.兴趣激发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学生同样适用。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角度出发,教师只有成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技术也会掌握得更加扎实。教师应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我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什么,我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充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教师不断的肯定中树起信心,做好长期规划,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目标提升个人社会价值与学业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保持向上的积极心态,将知识指导自己的发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教师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一理论体系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以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当前学生普遍较为消极的心理影响,使其拥有更为健康阳光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姚莹.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的心理策略[J].职教论坛,2015(01):4-8.

[2]程玮.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生心理教育[J].生活教育,2011(04):90-92.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