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以影促教德才共赢
杂志文章正文
以影促教德才共赢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3        返回列表

刘欢 王丽萍

[摘 要] 作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进行全方位教育的一种方式,德育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实践奠定了基础。德育教育课程的良好有序开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电影作为当下独具优势的媒体形式,不论是从故事情节、情感导向、人物特征等方面还是从电影画面本身的趣味性而言,都对德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热门动画电影的趣味性、文学性、有效性、实效性等进行分析,进而探究电影对儿童德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德育;电影教学;趣味性

作为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灯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核心素养承载着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高效率、高质量的德育课程内容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与系统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与主动参与、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与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道德认知能力,最终固化成自我的道德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成为德育开展的关键,而电影作为广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不仅融合了视觉画面与听觉声音等要素,更凭借着完整有趣的故事情节成为青少年娱乐休闲甚至于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电影作为影音媒体的特殊性、电影故事本身的趣味性、电影教育意义的针对性等推动了电影在德育课堂所起到的重要辅助作用。

一、电影本身的吸引力

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表达形式,电影尤其是动画系列电影凭借着独特的文化处理方式和审美特质,逐渐超越了年龄、性别、国别、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成为世界普遍范围内的一种通用语言,究其原因,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影音形式其本身的吸引力功不可没,首先,电影动画里面的人物都比较逼真,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动画电影为例,里面的主人公“儿子”头非常大,五官也非常可爱;而“爸爸”的头则比较小,五官也更加小,父子间的形象设置不仅幽默十足,而且形成鲜明对比,让孩子对电影动画人物产生兴趣,继而沉浸到故事情节之中,跟随着“大头儿子”的行为举动明白了诸如“孝顺”“谦让”“助人为乐”等一系列成长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在“小头爸爸”身上明白了陪伴的重要意义和家庭幸福的真正含义。其次,动画所采用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而且较为幽默,让孩子在丰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明白了与人交流沟通的一些重要法则。再者,相对于书本的系统理论知识而言,动画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缓和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动画凭借着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力给孩子们的成长学习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更让他们在影视观看的过程中明白了德育教育的本质内涵,丰富了孩子们的视觉体验,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满足了成长阶段的诸多好奇心。

二、电影的文学性特征

电影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但同时也是文学表达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有趣、好玩、吸引力强之外,电影还带有很强的文学性,如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端午节大游行”这一章里提到“大头儿子正在家里用颜料给小狗画眼圈时,围裙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拿着许多大头儿子从没见过的东西,妈妈告诉大头儿子端午节不仅要包粽子,还要涂牛黄,以纪念历史名人屈原。”简短的一则动画片,不仅将趣味性和画面性融入其中,还融合了文化故事哲理。超人系列电影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像一座丰碑,更像是一座灯塔,引导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儿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英雄梦和成长路径。因此,文学性特征不仅是电影与众不同的地方,更是其与德育教育相呼应的地方,电影中的文学性因素让学生们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行为,唤醒自己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同时,通过对电影动画的观看,渗透在电影情节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德育功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们会在动画观看的过程中主动地模仿人物的语言、行为、处事方式,从这一点来看,动画可以在无形之中塑造他们的品德、审美等一系列价值观念。

三、电影的针对性特征

与其他文学形式或者德育形式相比,电影尤其是动画系列电影还存在一个显著特征,即针对性,首先,电影人物设置方面别出心裁,几乎所有的电影动画作品在人物形象设置方面都存在正反面人物对立的现象,一部电影里既有好人,又有想要拐卖小朋友、欺骗小朋友的坏人,正反面人物之间的较量可以让学生们直观感知到何为对错,何为好的、正确的行为,从而引导自身做出更好的行为动作举止,因此,正面人物的经历和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观影者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此外,在电影故事中,好人最终会心想事成,会达成自己的心愿,也会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而坏人或者会通过惩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幡然悔悟,或者会落得一个凄惨不好的下场。总之,电影或动画片的结局最终会以正能量获胜的方式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善良也最终会胜出成为电影的主题。由此来看电影的针对性正好契合了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和主要原则,以此入手借助系列电影动画影片辅助中小学德语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更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四、电影的时效性分析

作为一部完整性的文学作品,电影虽然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幽默搞笑的语言与故事画面,但电影的时长却非常短,合理的时长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冗长、烦琐、无聊的故事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非常适合课堂或者课下间隙连续播放,让学生通过创新的学习方式见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影视世界,丰富和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

五、电影资源对德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比,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电影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在观影的过程中尽情地释放儿童本性,去不断地学习模仿电影人物的所作所为,从而提高自我探索能力和学习反思的主动性,譬如观影者们在看到大头儿子的一系列表现时,会自发地想起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想起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想起好伙伴之间的互帮互助,同时也可以参照主人公的行动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改正,这是电影育人功能的体现,也是德育知识与德育行为不断修正、不断趋于良好的另类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他们会逐渐变得主动思考,积极分享,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

新形势下的德育课程,是对以往传统德育课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形式的变革和创新,把电影欣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到德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其积极意义与巨大作用不言而喻,不管是观看电影时的参与投入还是观影后的思考与分享,学生都处于课堂的主体位置,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的真善美,更好地纠正自身错误的行为。而作为课堂的主体和观影者,学生比以往有了更多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回顾,不断地反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课程主体的理解,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将一系列抽象的德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推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推中小学教育真正达到德才共赢的良好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丁爱芹.电影赏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09-110.

[2]朱云海.隐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开发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3(5):25-26.

[3]杜文艷.深度探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践行与反思[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邝丽湛.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沈壮海,佘双好.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