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问题导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
杂志文章正文
问题导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3        返回列表

尹燕霞

[摘 要] 问题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语文课堂上问题导学能让学生的思维遇到强烈的碰撞。

[关键词] 问题导学;小学语文;思维碰撞

问题导学的课堂是回归儿童天性、回归学习本质的课堂;是不断挑战学生思维、走向深度学习、指向生命成长的课堂。

一、构建自由而思辨的交流环境

问题导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构建自由而富有思辨精神的课堂交流环境,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心中之惑,大胆提出心中之问,以赋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自由、心灵自由。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一语文与生活中“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有趣”时,学生被第二句充满人情味的描写吸引,但原因所在却无法说明白。教师知道这是缺少真正的阅读感悟,于是引导学生进行二人对比读、个人选择感情读等,然后再组织交流,学生在熟悉了例句的表达形式后都能有感而发,并且质疑第二句“日记本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晚上我都要向她倾诉自己的心声”改成:“日记本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晚上,她都耐心地听我倾诉自己的心声。”在教师的赏识与鼓励中,学生各抒己见,兴味盎然地对文中例句进行了替换与分析:“小草在风中摇摆”,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写成“小草在风中翩翩起舞”“风儿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三言两语就把小草逗得捧腹大笑”……说者情由意生,听者思辨不断,情感与思维在课堂上比翼齐飞。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知道不能为了擬人而拟人,而应依据表达的需要赋予相关对象以不同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并能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催生富有个性思想的交流氛围

问题导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呼唤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切忌用自己的文本解读感受来困囿学生,甚至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从而催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感受、体验与思想。

如,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时,教师应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自主阅读后在小组内提问,最后由小组长汇总所有问题,并按“已解决”“不确定”“未解决”三类依次汇总,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便会被极大地调动,其所问必然是基于当前自我个体化思维基础上的“真问题”,依据这样的反馈,教师才能真实发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提炼汇总出有价值的问题。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小组汇报提炼出“作者既然写的是海,为什么还要写人?”“课文中作者把烟台的海分别比作了哪些年龄的人,想突出什么样的特点?”“课文结尾充满赞美之情,与开头强调的独特的海上奇观有没有矛盾,他们之间是前后呼应吗?”等疑问,激发学生的再思考。这些“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的阅读问题探究,接地气,张扬个性,催生了“多元化”的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实现指向生命成长的深度学习

问题导学课堂是展示学生生命成长,实现师生生命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广阔舞台,洋溢着生命的蓬勃活力与思维的强大张力。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师应首先让学于学生,引领学生敢于问学,善于问学,在问学中探究,从而进行看得见的真思考、真问题、真表达的“三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刻。

如,在第二学段,学生刚刚接触比喻句,教师可以统观三年级上下两册课文,将认识比喻词寄托于上册《东方之珠》《西湖》《庐山的云雾》等课文,借助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让学生自由体会,主动发问,由此丰富比喻词的积累;而后在《赶海》《槐乡五月》等课文中引导学生发现明喻和暗喻的不同。直接用“像”“好像”“如同”“仿佛”“好似”等比喻词的比喻句让人一目了然,而用“是”“就是”“成了”的比喻句让人不太容易发现。这样,到了第三学段,就可以自然过渡到体会比喻的好处,写不同风格的比喻句。如五年级《黄果树瀑布》中人在瀑布下如置身乐池、漂浮于声浪之中,六年级《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等比喻前置,学生在一个逐次深入的学习链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直接指向学生学的生命化课堂,让学生问到点子上,始终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又能自我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解释,最后迁移内化学以致用,走向真正的生命成长的深度学习,不断积淀丰厚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正明.巧用课堂展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教书育人,2018(4):32-32.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