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杂志文章正文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4        返回列表

曹金花

[摘 要] 赏识教育是一门艺术,不同于简单的赞美。教师既要抓准赞美的时机,又要因人制宜,给予恰当的赏识。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还要求教师的赏识有度而具体,使学生不因赏识而忘形。

[关键词] 初中德育;赏识教育;课堂实践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赞扬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它催人奋进,给足人做好一件事的底气。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精明、隐秘、巧妙”的方式教育学生,改变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而不至于触犯或引起学生的反感。当然,赏识要有度,要具体,要恰当,要及时,要秉持平等的原则,这样它才能发挥良性的作用。

一、赏识有度,不“废”批评

塞·巴特勒将赞美诠释为“美德的影子”,当美德出入人间,紧随其后的便是赞美。对于教育者,他最大的美德就是赞美,不吝啬自己发现的眼睛,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抹朝霞,一颗晶莹碧透的露珠,一朵沁香飘远的花朵。但不仅赞美是教师的良好美德,批评也是,它常常與赞美融为一体,使赞美更加真诚,更能打动人,更充满善意,而不仅仅类似于奉承。所以,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要赏识有度。在表扬的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不足,综合地评价学生,避免一味地重赏识,而使赏识成为学生的“精神鸦片”,导致学生内心失衡,在遇到挫折之时,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例如,在进行“劳动最光荣”德育课教学时,教师循序渐进地以搜集名人名言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劳动的看法,以及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学生七嘴八舌地举出名言,如有学生举出卢梭的名言:“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还对这句名言进行解释:每个人都必须履行劳动的义务,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按劳分配,能者多劳便是这个道理。这一说法是值得表扬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深入到思考中,利于其升华自己的看法。但当教师播放一些关于劳动人民的影像时,有学生会因为劳动工人的面目衣着的脏乱而嬉笑讽刺,这就映射他们的言行不一,仍然对劳动最光荣持有异议,所以在这里,教师不能因为“善”而废其“不善”,应赏识有度,结合他们的不足进行评价,使课堂平衡发展。

二、赏识具体,不“搞”含蓄

模糊的皆是无用的,因为它不能将实情告知,不能让人感受到做法的导向。在初中德育教学中,要实行赏识教育,但如果赏识的语言含蓄模糊,就如同使人困惑的烟雾,不仅不能使人内心明朗,相反还会使人迷茫不知所措。所以教师正确的做法是使赏识的语言更为具体,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向,使学生容易了解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恶劣的,并进行比照,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正确判断。

例如,在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为主题的德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使用零花钱的,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对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进行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价。还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选取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进行具体赏识,如为什么说这样处理零用钱较为合理,这样处理零钱的意义,表现出的价值等。当这些好处优点一项一项摆在学生的面前,作为一个金钱合理使用的典型范例,更能起到榜样作用,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向。

三、赏识恰当,不“走”形式

每个人都有独有的色彩,穆勒对此说:“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一切不考虑学生个性的赏识,都是唐突的,都是毁灭个性的做法。初中学生正值青春的叛逆期,性格表现各异,有的学生敏感、心思细腻,有的学生则开朗机敏,还有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便要变化赏识方式,要使赏识的口吻适应学生个性。

例如,教师在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班会的时候,有学生心思细腻、敏感内向,在校园礼仪之交往礼仪的表演中表现得拘泥,但在走姿、站姿、坐姿、递物与接物方面表现得很好。为了使这位学生能够敞开自己,与他人交往,教师可以进行赏识方式的拿捏,不可如评价乐观开朗大方的学生一样去直截了当、嬉笑地评价她,而应小心翼翼,以一种交心的方式走近这个学生,对其进行鼓励,将其表现优异的地方一一列举出来,建立其内心的自我认同,然后再慢慢引导她与他人交往,有一点进步,教师都要进行积极评价,激起她与人交往的热情。

在德育课堂中,赏识教学是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它能够有力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之很好地判断自我行为的优劣。当然,赏识的时机也很重要,教师在赏识有度、恰当、具体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赏识的及时性,争取不“逾”时机。

参考文献:

[1]周海莹,陈培茂,黄晓桃.赏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J].教育艺术,2018(5).

[2]郭跃.让“赏识教育”成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利器[J].华夏教师,2017(12).

[3]谭雪明.从赏识教育浅谈班主任工作[J].中学教学参考,2014(6).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