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诵读国学经典 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杂志文章正文
诵读国学经典 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4        返回列表

缪丹

[摘 要]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的载体。在小学的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古圣先贤的教导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本文探讨了诵读国学经典对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实施方式。

[关键词] 诵读;国学经典;养成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国学经典诵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便捷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正处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国学经典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得到心灵的升华,建立健全人格品质,增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采用多种诵读模式,深刻体会国学经典内涵

诵,《说文解字》释义为:“讽也”。郑玄注为:“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读,《说文解字》释义为:“诵书也”。段玉裁注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诵,强调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声音对文字的演绎要有情感和节奏;读,强调了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诵读并不是简单的口读,相反需要调动人体的多种器官,需要心、眼、口、耳的协调配合,将文字内容转化成想象的图景,再通过语言把这种想象图景表达出来。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注意力集中的维持时间较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织诵读活动,比如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跟读;也可以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读;或者分成小组以接龙方式诵读等来引起学生興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一首作品不同的诵读方式,在不同版本演绎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比如,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可以自己以现代的语调朗诵一遍,再以吟诵的节奏和语调诵读一遍,再组织学生观看琴歌《阳关三叠》的演奏。多遍地跟读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他们进行背诵,而不同形式的诵读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吟诵和古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眼界。

二、创设诵读活动,分享国学经典心得

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增加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品格。因此,除了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诵读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活动,可以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促进内因的改变,让学生真心地爱上诵读,爱上文字背后的文化。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不同的诵读活动,并且引导学生将诵读和感悟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完成品德养成教育。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基本具备搜寻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节目定期举办擂台。每期擂台可以设定一个主题,主题可以根据季节,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设定;也可以按照特定节日来设定,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学生以分组形式进行比赛。通过活动,利用学生渴望被认可的上进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实现养成教育,选择贴近生活内容

教师需要挑选适合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国学经典进行诵读,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意义。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选择较为浅显易懂,和学生生活相关的经典进行诵读。

比如,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弟子规》的诵读,向学生解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古圣先贤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理论要指导实践,在诵读结束后,可以确定一个主题,组织为期一周的践行活动,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优秀品德的养成教育。

学生通过对中华文化经典的朗读、背诵,既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中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教师在诵读中积极引导,让优美的语言,智性的意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明白真善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喜奋梅.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J].学周刊,2019(3):94-95.

[2]周小平.诵读国学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7.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