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挖掘叙事文本特色,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杂志文章正文
挖掘叙事文本特色,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柏丹萍

[摘 要] 在对叙事性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要把握叙事文本的内容、方式、意涵,挖掘叙事表达、想象和推理过程,增强学生的叙事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叙事文本;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叙事性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对人物、场景、细节的描写,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文本特色”。对于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本教学,要从语言、文字、结构等维度来揭示叙事特色,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一、围绕叙事语言文字,探析文本特色

首先是叙事性文本的语言,“准确”是叙事语言的显著特征,不同于其他文体,在叙事性作品中,语言功能在于反映事件的原貌,而精确、正确、符合事实的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望月》一文中,对“月下江景”的描写,用到了“安详”“隐隐约约”“晶莹闪烁”“镀”等词语,这些词语将月下江景生动、真实的还原,刻画出朦胧美景,尤其是“镀”字的运用更加巧妙与精准。然而,叙事性文本的语言要更加具体、真实,只有贴切的语言,才能将客观的事件表述得更为真实。在《推敲》一文中,对于“敲”字的运用就是实例,月下访友,遇到友人家门没有门闩,但又不能鲁莽推门,而以“敲”字来表达礼仪,更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可见,语言的得体、准确,让读者一读就懂。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描写,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是关键。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要能從语言中刻画人物形象。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我循声望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作者在刻画扫路人,什么样的扫路人?如“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浓浓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我早该退休了,但我实在不想离开这里”。我们通过阅读文中的服饰、神态、语言等内容,将扫路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是环境,叙事性文本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映射作者的情感。如在《少年王冕》中“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这段景物描写,将雨后的美景进行了生动、自然、鲜明地诠释,更让文本绽放出别样的艺术气息。

二、立足文章结构,展现分明的叙事脉络

在叙事性文本解读中,对文章的结构探究,主要从主题、材料、结构等方面,来呈现文本的内在与外部联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要鲜明无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要丰富多彩;结构是文章的骨架,要谋篇布局。围绕叙事性文本结构,展开文章的主线,将各部位内容按条理呈现。在记叙文中提出“六要素”的说法,就是对叙事的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来交代清楚。以《三顾茅庐》为例,在时间上“冬去春来”,在地点上“隆中”,人物有“刘关张和诸葛亮”,起因是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实现兴国大业,经过是刘备提前下马步行,到家门轻敲门,恭敬施礼,等候诸葛亮,等了又等,终于请出诸葛亮,最后取得三分天下之一。整个故事一波三折,而文本串联一气呵成,让故事叙事确保完整。

叶圣陶强调:“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叙事性文本需要把握合理的写作顺序。也就是说,文本在叙事过程中,要保持内在的逻辑性,要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构成有序衔接。一是突出时间为序。在《装满昆虫的衣袋》里,从“傍晚”“八九岁的时候”“夕阳西下”“以后”等时间词语中,交代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再如《爱如茉莉》中,“美丽黄昏”“此后不久”“一天清晨”等,也是通过时间顺序,来延展写人写事。二是突出地点变换。对于游记、活动等叙事性文本,往往通过空间地点的变换来实现行文逻辑。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先是“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的罗店”、再“一路迎着溪流”、到“洞口抬头望”“在洞里走了一转”“出了洞”,等等,这些地点的变换,让叙事转换得以有序铺开。三是借由事情发展顺序。叙事中的事件,其发生、发展过程具有自身逻辑性。通过对事件各个阶段的串联,来组织素材,实现谋篇布局。

三、把握情节、场面、主题,增强学生叙事素养

对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无论是关于写人,还是叙事,都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情节、场面和主题。情节是叙事文本的主体部分,也是构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推动事件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对不同叙事性文本,我们要从情节梳理中,了解人物性格,探明叙事表达手法,让学生读懂文本。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洪教头是两个人物,其性格特点迥异,通过阅读文本,可以从中感知各自的性格。同时,对故事情节的推进,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事实上,情节呈现如下:林冲获罪,遇洪教头,林冲谦让,洪教头滋事,林冲再谦让,最后棒打洪教头。本着叙事顺序,来挖掘人物性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控文本整体内容,加深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理解。

同样,叙事性文本中,对细节的刻画必不可少。在写人文本中事件情节是主线,而写事文本中,场面描写是重点。面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场面描写,特别是挖掘细节,感知人物特点,梳理事件的叙事手法。在《大江保卫战》中,本的阅读后,我们提出几个场面描写的片段,鼓励学生对之进行精读,并回答问题:文章主要有哪几个场面?如灾情加剧、保卫大坝、救护民众三个场面。在对救灾事件的叙述中,作者采用了什么叙事手法?很显然,从精读文本后得出“点面结合”手法,通过对各个场面的“点”进行梳理,来呈现“面”,生动展现了救灾场面。另外,场面描写中的细节,也让学生深刻了解救灾中的人物特征,领会叙事文本的写作特点。

主题是构成叙事性文本的主线,大多数叙事性文本,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炼主题,领悟作者的写作情感与思路。《郑成功》一文,该文的主题是什么?通过阅读,“刻画民族英雄郑成功”是主题,而在歌颂郑成功时,运用了“收复台湾”“重建台湾”。接着,对两个史例的运用,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手法?通过比较得出“详略结合”的方式,详写“收复台湾”,略写“重建台湾”。由此,循着文本阅读主题,让学生从中体悟叙事性文本的表达思路,增进对叙事选材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叙事性文本教学,要关注语言文字、文章结构、情节、场面与主题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叙事内容、方式、意蕴的理解,逐步发展学生的叙事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志文.提升叙事性文本语言品味三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2):66-67.

[2]朱晓方.叙事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策略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8(16):27-28.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