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杂志文章正文
中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9        返回列表

张 帆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我国高校还是国外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我国高校中,学生工作采取政治辅导员制度,主要由院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而在美国高校,与我国学生工作相对应的术语是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即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即学校承担的有关学生非学术性的或课堂外的工作。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与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了解和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先进经验,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得以更好发展。

一、管理理念的比较

1.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军政学校以及其他的一些培训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讲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主要模仿前苏联,管理理念上以社会本位为指导,管理方法上以封闭式集中管理为主,侧重对学生的“管”;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由封闭的集中式管理转向开放的综合式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从“管”学生向引导学生转变,从“管人”向“理事”转变。除了对学生行为纪律上的约束、控制和规范之外,还增加了对学生的服务。[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转变很少真正落实,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概念化,要求学生个人服从组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学校往往以“不出事”做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造成学生工作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基本趋同,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2.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

在美国,从“替代父母制”到“学生人事服务”,从“学生服务”到“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都体现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贯穿的学生发展理论,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至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管理中把学生以独立个体和成年公民看待,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成长与发展着想,强调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执行服务本身,而是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起源于宗教教育,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其直接的承继关系而言,最早萌生于政治思想工作。由于两国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学生观和学生管理观迥然不同。[2]美国的教育氛围较为民主,师生关系平等;而我国高校则倾向于把学生看作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在指导思想上,美国以“个人本位”作为价值取向,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服务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自由、平等、个性,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我国则主要以“集体本位”为价值取向,学生工作侧重于宏观的要求,强调“德育首位”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严密,不够完善,学生管理参与面不宽。

二、基本内容的比较

1.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内容

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强调一切为教学服务。学生工作的职责范围主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奖贷困补、招生就业、宿舍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等。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后勤服务社会化、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开始强调学生工作中指导与服务学生的功能方面。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工作干部“融党、政于一体,集教育、管理于一身”,从奖贷困补到思想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分配,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面对五花八门的繁杂事务,他们不仅要有“十八般武艺”,还要能够“各显神通”。重点工作不突出,导致“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没管到位。很多基层教师和辅导员因此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而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2.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内容

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国际学生事务协会认为,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课堂外的服务和项目,同时要重视学生事务与学术教育的互补。学生事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高等教育应当在社区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独立自主的行为方式,强调学生自身的成长,学生事务就是为这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具体的工作实务层面主要是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信奉服务至上,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及学生事务自身管理四个方面。学生活动除协调指导学生社团和学生的自发活动外,还要组织大量的社交活动、文体活动、自治活动和志愿活动等。教学辅助活动包括招生、注册、学术指导、专业定向和就业指导等。生活辅助活动则指食宿、新生定向、奖贷金发放、生活和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等方面。

3.比较分析

就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及其管理的现有内容体系而言,美国的学生事务项目内容丰富、面面俱到,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够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资质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服务,积极推出满足学生发展的各项服务和活动项目,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而我国学生工作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纪律和奖惩管理为主。就组成方面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中的注册管理、健康服务、新生入学教育等在我国高校中还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此外,即便是双方共同涵盖的一些项目,如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学生宿舍管理等,也存在着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上的差异。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相同目上的发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差距。

三、管理模式的比较

1.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体制。在学校一级设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书记或副校长及各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学生工作的决策与部署,提出目标和任务;委员主要来自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宣传部、保卫处、教务处等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其中学生工作处是主要的办事机构,承担日常的学生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奖、助、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和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生活管理由总务处或后勤公司负责;招生工作由招办或教务处负责。在院系一级则设立学生工作组,成员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负责基层学生工作。他们在工作上既受学生工作处(部)领导,又受院系党总支、行政机构的领导。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都是校院两级管理,是一种条块结合的网络体系。这是由于学生工作长期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又承担行政事务工作,因而形成了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几乎囊括了关于学生的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实际工作机构具有专门化特点,针对性较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通常分为招生、注册、就业、住宿、体育运动、咨询和健康服务等机构,其中一些机构还根据承担的任务,进一步设立分支机构。学生办公室是学生事务工作中最庞杂的机构之一,常常分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俱乐部和外国学生顾问办公室等。规模较大的学校住宿部门还会在一定区域内如宿舍楼和楼层设立管理岗位。随着学生校园生活的渐趋多样,一些大学会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学生事务方面增加服务项目,组建新的机构。如旧金山州立大学针对艾滋病、公共安全、预防性骚扰与性暴力、学生申诉等新事务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这些事务。[3]在美国的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学生事务负责人下辖若干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功能高度分化,并且直接面对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是一种多头并进的条状运行模式。

2.队伍建设

在我国,教育部规定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200。目前许多高校都基本上能达到标准。但是这支队伍的层次十分复杂:从专业上讲,由于我国还没有开设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相近专业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毕业生也较少,大部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及其他各个学科的毕业生;从学历层次上讲,大部分基层辅导员还是本科学历,具有硕士学历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使得现实中我国高校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生事务管理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事实上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的强项在于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关注和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格、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学生事务管理上则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心理咨询方面,思政工作者就缺少有效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在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方面,他们也缺乏洞悉职场发展趋势、掌握丰富就业信息的本领。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政策导向等原因,他们中许多人只是将做学生工作作为一种“暂时经历”,而不是一种终身职业的选择。学生管理队伍内部长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很难实现专业化。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来源构成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区别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种职业方向。管理人员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员聘任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职位也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一般而言,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通常需要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这些管理人员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若要取得中级层次的管理职位,还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历和实践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专业性较强的机构。如学生顾问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其管理人员还要由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的心理学专家或精神病学专家来担任。与之相对应,美国的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了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专门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如“南加州大学高等教育博士的课程方案适应的职业领域首先是学生服务,哥伦比亚大学也将学生人事管理列为高等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的适用领域,在其为高等教育博士所开设的62门课程中关于高校学生的就有12门”。[4]同时在全美范围内成立了学生事务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推行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四、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应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优势有批判性地继承,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工作效率不高。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理论,并结合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先进经验,对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1.高校学生管理应体现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权利,彰显人本管理

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做得比较成功,成为了校园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关键是他们“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这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只把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看待,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要。例如强调外在条件的困难,在设施建设上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造成学生生活或学习上的不便利。实际有些情况完全不是经费的问题,而是来自管理理念与服务意识的偏差。由此可见,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利益出发,自始至终贯穿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通过换位思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以期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和设立各种学生事务服务项目时,都要使其有助于尽快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坚持“以学生为管理者主体”,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导,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适度分权。

2.以垂直条状式管理为主创新学生管理格局,实现学生工作部门和机构专业化分工

目前的党政合一、条状块管理构架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其原因一方面是这种体制把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容易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推诿、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等弊病;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事务的办理和管理都合在一起,使得管理部门将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办理学生事务上,而在真正的管理方面投入的力量相当有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为便于工作的开展,往往把学生事务性的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必要将学生事务性管理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这不仅使两者能够独立地、专业化地研究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面向全校的新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运作的专业化水平。

3.加速学生工作及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主要是思政工作者。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思想的管理、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距离实现有效的学生事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在管理专业化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管理专业化正是有效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力保障。当下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使学生事务管理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对它加以专门研究和开发。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应把辅导员明确定位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引路人。其中应把思想教育者的角色放在首位,并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的岗位应划分为多个方向,并由不同的辅导员从事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如设置心理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做到专职专责。[5]

值得欣慰的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许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都设立了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置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此提升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真正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3]马泽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特点与启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

[4]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6).

[5]屈朝霞,齐秀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我国辅导员制度的改进[J].教育探索,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