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杂志文章正文
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关新旸 史庆洋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音乐教育在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教育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还具有隐喻性和生动性,音乐教育的方式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因此,充分重视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一)音乐教育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

所谓主体原则,实际上就是主体转化原则,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性,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原则。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恰好处处包含着浓厚的主体性色彩。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渐增强对道德感的认同趋向,对道德的“接受”从“需求”变成自觉接受的主观行为。这样就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教的灌输性和强迫性,受教育者的愉悦感会产生一种自内而外的作用力,他们自身对音乐的喜爱和认同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教育主体提及并运用,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隐性教育方法的优点是教育对象在不受到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相融合,其内容和层次必须是多方面的。而音乐艺术的魅力正在于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究其原因,音乐教育的过程是“音乐创作者的思想→音乐作品(共鸣)→欣赏者的领悟”,因而通过音乐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音乐载体(共鸣)→接收者接受”,这个过程似春风化雨,既做到了润物,又做到了细而无声。

二实践价值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欣赏和演唱革命历史歌曲、民族歌曲,欣赏和演奏传统民族器乐曲,不仅可以传授音乐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欣赏《黄河大合唱》、《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爱国歌曲,让学生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激情的旋律、生动的歌词等中受到感染。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之中,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形式,把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触动心灵深处积淀的民族情感,民族责任感则油然而生。

(二)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指人在正常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唤起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是道德的升华。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内心以强烈的震撼,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真正内涵。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品格得到完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令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尊重人的自我发展和创造,更强调人与人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而音乐正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整体的艺术,音乐艺术形式中不乏集体合作的项目,它是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艺术形式,除了极少数乐器会有“独奏”之外,绝大部分的乐器独奏及个人独唱都需要伴奏,这就使得独奏与独唱者需要经常与其它乐器的演奏者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性的音乐活动,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的协调统一,更能够使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锻炼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相互激励,更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艺术创作和科学发现都需要有积极探究的心理导向、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创新进取的人格品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对丰富表情的体现以及自由的联想,这一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思维的展开。音乐极具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引向高度激活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充满幻想和激情,从而令他们思维极为活跃,进而激起创造的灵感。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显现学生创新价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音乐作品无论是体裁的创新、手法的创新还是演绎方式的创新都可以体现出二度创作的创新过程;其次,音乐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此外,音乐创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还可以启迪学生的创作智慧,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实现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加快音乐教育观念及内容的创新

音乐教育观念创新、变革的实质是用审视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扬弃与超越。音乐教育应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仅培养“音乐家”、“音乐机器”,更要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变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音乐教育者应针对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音乐教育观念的创新最直接地体现在音乐教育内容的创新上。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与美育相联系的,从而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吸收西方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更要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不能让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土壤脱离,要提供一种源于本土又具有世界性的音乐教育,将音乐教育所依赖的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到新的音乐内容之中,以拓宽受教育者的文化视野,提高其审美素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加快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非专业的音乐教育。这种非专业的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以学校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这是一切教育的共性,音乐教育除坚持这一共性之外,还应尊重其本身的特殊性,应采用多课堂、多环境、多手段的教育模式,加强音乐教育的艺术实践;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接触并了解优秀的网络流行歌曲,对内容低级庸俗的网络歌曲进行批判;组织开展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音乐活动,例如合唱、合奏等,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

(三)加强社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都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但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在整个音乐教育事业中占主导地位,却仍然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无法满足全体公民学习的需求;难以解决启蒙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社会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价值:直接面向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地满足国民学习音乐的不同需求;可充分发挥社会音乐教育的人才优势,解决学校音乐教育容量与社会音乐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可通过多种渠道办学,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节约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探索和发现内在的自我,了解本我及他人,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学生的心理疾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更有助于保持校园稳定,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0.

[3]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米兆虎.试论音乐艺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4).

[5]罗依琪.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异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2).

[6]李爱丽.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