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杂志文章正文
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张力 王莉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广大的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的课堂教学层面上,由于高职教师对教学理念和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不足等的原因,课堂教学出现的无效化、低效化问题就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可以说,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应该是当前深化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当我们在考量教学有效性时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1从高职生角度来看

考量高职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三个要素: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每个高职生在学习特定内容时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是由高职生的文化知识素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个性差异,以及个人的理解力和非智力能力不同所造成的。学习特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超高。教学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把时间真正用于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更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体现因材施教。

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否则就成为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熟悉到熟练,从近期变化到长远变化。不过,学习结果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文化掌握上,更应该表现在学生的智能发展上、技术掌握上、情意变化上和交往合作上,达到“增知、培技、育心、养德”四位一体的变化发展上。

学习体验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也就是课堂教学要伴随着学生的心理体验———是苦还是乐。学习体验常常是被我们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们高职院校来说,课堂教学活动更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放松心情、愉悦情绪生活、能给学生带来掌握实践技能的乐趣和情感体验。这是我们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灵魂。让高职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掌握有效的实践技能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这三个指标是具体内在的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是保证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有效的实践技能的掌握,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还能增进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的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并会提高学习效率。

2从教师角度来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有效的“教”,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是促进学生“学”的“教”。这就要求我们高职老师必须积极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和学习体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既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既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实践技能。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无效”的教是指阻碍学生的“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教的要领、冷漠无情、课堂失去教的热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成为课堂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剥夺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活动时间和心理上创新自由的需要,从而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但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技能、心理、社会等多种功能多边交流的过程。高职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教育的科学价值和本学科的特点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高职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高职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判断高职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科学地明确地确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们认为,高职教师首先应在理念上准确理解,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的差异,制定单元和课时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具有切适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高职教师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还要确定本次课的重点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高职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把握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他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前一项(“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对后两项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却不知与不会深化,似乎高职教学目标就是让高职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唯一目标。因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因此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当前高职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让高职生掌握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目标,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高职生获得知识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生将来职业发展的坚强基石。第三,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把握的且能评价的。因此,课堂教学不能泛化,在三维目标的框架内,完成每一节课所制定的切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有明确的教学方向,抓住重点,逐渐提升教学层次,并要及时进行课后的反省和总结,这样才会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2实践活动设计的时效性

实践活动是高职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经,也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实践活动设计的实效性,首先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从宏观上在把握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讲究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提倡精讲多练,提倡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但这种“练”和“活动时间”与“空间”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状态以及当下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来安排“练”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我们看到,高职课堂的实践活动时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许多教师是不讲只练,失去管理作用,没有活动“空间限制”,学生真正成为“自由”的人。其次,从微观角度讲,高职教师更要关注实践活动的质量,在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加强教学针对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责任感。既要调动学生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使每一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感悟。注重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以趣引情,以知育情,以技添趣,融学知、培技、益智、染情、添趣于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娱乐性和快乐性,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放松和自由。让实践活动成为师生共创的人生体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一个宽松、开放、和谐、有效的课堂。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是也都具有内在的局限性。比如选择讲授法,是“精”而“简”,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需要的是“精”炼和简单,是精准、科学、明确,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要抓住要点进行讲解。若是面面具到,不仅学生没有掌握、理解知识点,相反还占用许多的课堂时间,既费时又费力,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学科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高职教师应当勇于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选择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方法。不崇尚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选择恰当地教学方法,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实施、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过程活动化、交流互动化、练习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4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當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凡有效的教学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培养个性,获得影响今后职业发展的方法和价值观念以及情感体验,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仅停留在高职老师的思想观念之中,而应该体现在高职教师的一切工作中,它更应该是高职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甚至应该成为高职教师人格的一部分。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照顾好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教学走向“人性化”和有兴趣、有快乐、有信心的课堂学习氛围之中。因此,高职教师应当“决战”课堂,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变“控制”课堂为“开放”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环境和学生“心理自由”的宽松化,努力创建“人性化”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的个性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我们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和气候。

参考文献

[1]曾双武.课堂教学呼唤有效冲突[J].中国教师,2009(1).

[2]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06-16(3).

[3]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5]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