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刍议
杂志文章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刍议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9        返回列表

孙洪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一门特殊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起到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特别强调它的思想性、教育性,强调它的育人功能。所以只有提高它的说服力,感染力,增强它的实效性,才能更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当然,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很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努力,进行了包括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改革探索。可以说,如今在高等学校的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为活跃,改革最为积极,所花的功夫最大的课程之一。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几乎声、光、电、音乐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比较欢迎,但是效果怎么样呢。往往是课上热闹,课下就忘了,到了期末考试还是要突击背题来应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理论课,讲究的是理性逻辑思维,要通过正确的理论宣传引导来说服人,教育人。教师只有把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转化成学生的信仰体系。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实现绝对是一个长期的甚至艰苦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两次说教,或者浅尝辄止的所谓实践就能够解决的。更不能靠发明发现什么新的方法手段而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所以这种只是局限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创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政治课存在的问题,更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实效性。非但如此,这种仅仅局限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上的改革,由于其花样翻新,手段新颖灵活,造成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轻松。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受到一些学生的欢迎。同时在很多学校,也得到一些领导所谓专家的吹捧。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倾向:就是轻视教学内容、轻视理论思想观点,而只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形式主义工具主义。此种倾向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尝试的经验教训。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真正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单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对平时的作业、考核;以至于期末的考试考核进行整体的改革。最后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具体分述如下:

一平时和期末紧密结合,重在平时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同时由于它的理论性逻辑比较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加上社会上及一些同学们长期形成的偏见,往往不够重视。大多表现为平时不学,到期末再来突击背题,而考试过关之后就全部忘掉。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成效,哪里会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呢?为此,有必要必对平时的教学要求包括期末考试在内进行大幅度改革。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平时不学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期末,临时突击,一张考卷决定一科成绩的做法。作为一个正规大学,像对待高考一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期末考试上,本身就是不正常的。要淡化期末考试,减少期末考试答卷在整个学科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而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平时,加大平时练习,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发言等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多提问,多讨论发言,增加课堂课后作业等。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增强记忆。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此目的,也可以对于思政课的学期成绩比例进行必要的调整。过去我们思政课学期成绩的比重是3︰7(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或者4︰6(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我觉得可以把学期成绩的比重调整为6︰4(即平时成绩占60%,而期末仅占40%)这样,大大加重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如果学生平时缺席较多,表现不够好(如课堂发言参与不够,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好等),平时成绩就会比较低,就会极大影响整个学期的成绩,即使期末考试的卷子答得比较好。这就可以改变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期末突击,照样能取得好成绩,一张考卷决定整个学期成绩的弊端。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也使得整个学期成绩的评定更加公平合理。一举多得。

二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重在能力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是它的思想教育性,他的育人功能,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不是放在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着重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从这个前提出发,也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考试的方法。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平时在课堂上要加强练习,鼓励培养学生自学通读教材,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参加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同的观点展开争鸣辩论。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总结性讲解。最后把课程的重点、难点、学生关注的焦点,作为课堂或者课后作业,让学生看书查相关资料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小论文。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点评。并且把它计入平时成绩。教师平时的教法做法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示范,而期末考试也要和平时的要求相一致。平时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那么在期末考试也自然应该突出这个基本思想,期末考试也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不是简单地记忆基础知识,而是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落实到具体考卷上就要多出活题、大题,分析性、理解性的问题。尽量减少那些死记硬背的常识性的基础知识。试想一下,如果平时上课搞得热热闹闹,包括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等。可是到了期末还是要留大量的复习题,划范围圈重点。考试考的还是那些填空、选择、名词概念、简答题之类的记忆性的死知识,学生平时表现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期末临阵磨枪突击复习背一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那么平时所谓的改革创新跟期末考试要求不是自相矛盾,所谓教法的改革又有什么意义,不是白做了吗?考试其实除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督促学生学习外还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期末怎么考,考什么也引导着学生怎么学,学什么。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所以考试的改革是必然的。把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上是理所当然的。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之外,考试的形式也可以做大胆的改革,比如开卷考试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免去学生期末突击之苦,也使师生不至于总是纠缠于期末复习时(诸如考试范围、考试重点)种种麻烦。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也会主动把精力放在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运用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宗旨。

三课上和课后相结合,把课堂向课后延伸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有限,而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又比较多。很容易形成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即忘的局面。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任务又异常艰巨。事实上想通过短短的几节课或者几十节课就能够转变学生的思想,达到使之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是非常之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为此,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之外,就是想方设法把课堂向课后延伸,给学生布置较多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去查资料是一个办法;安排学生搞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写调查报告,论文是一种办法。通过向学生介绍阅读书目,参考书,号召动员学生配合教材主动的学习,自觉学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总之,就是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引导。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主动性。逐渐建立起对于抽象理论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仅仅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学分,拿到一份合格的成绩,最后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而去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肯定不算是一个好学生。而各门课程均取得优秀成绩,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取得了很高的分数的所谓好学生,但是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多少提高,始终对于政治理论没有任何兴趣。这也是当前广泛存在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这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道远。教学模式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最终爱上这门课程,从而对于学生的人生或人生的某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每一门课程都应当追求的目标和教学成功的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也不例外,非但如此,它的要求实际更高。因为它的作用不是要影响人生的某一方面,而是要对于整个的人生发生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规定人生的道路和方向。让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学习科学理论成为大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一种良好习惯和爱好。并且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哪怕这门课程结束了,大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仍然把对理论的热爱和运用,对于真理的追求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和行事准则。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所追求达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