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于丽;从业表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大计,教育为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是实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的素质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不仅要求高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也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高校教师基本素质构成

高校教师素质是高校教师在高校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品质的总和。被视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肩负的使命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比其他任何岗位的要求更综合、全面和完善。

1修养高尚的德行———立业根本

教师的德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爱岗敬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保证,是高校教师从业、立业的根本。社会的转型决定了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转型决定教师职能的变化。高校教师要有求真、崇善、爱美的意识,担负起培养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需人才的职责,并使其具有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在社会环境下和谐发展和进步。高校教师必须形成一种充满时代精神和理想的教书育人的品质。教师德行的核心是教育智慧,教师应理智地理解在时代变化中所担负的使命,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本着科学民主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学习、发展、创造、成功的世纪新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教师在兼善学生的同时,首先要独善其身。现代教育精神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更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完善的人格修养、成熟的心理素质。在平凡中见崇高,在崇高中见平凡,自尊、自律、公正、博爱、诚信、以崇高的动机和理想去做最平凡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从而实现不教之教。在教师德行的修养过程中,教育实践是教师德行形成的基础;教师对自我对学生以及职业本质的认识,是教师德行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师自身的道德反思和内省是教师德行形成的重要环节。

2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从业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高校教师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基地,应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高等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转变,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加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相互作用、和谐发展;树立教育创新理念,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的过程,应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为基本教学目标,以此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造型人才。树立主体性理念,高等教育应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应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的主体性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和谐教育理念,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教育对象,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是高校教师从业的思维前提和准备。

3彰显职业角色形象———从业表现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职业是极具表演性的内外兼修的职业,它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教书育人的内在素质,还应具备学生喜欢的为人师表的外在角色形象。端庄、整洁、儒雅的仪表,举手投足间周到得体的礼仪,抑扬顿挫间的美感,课上课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多维的立体空间里充分体现教师良好的气质和风度、展示教师尽善尽美的人格魅力,身教胜言教,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优秀教师应是学生眼中的一座丰碑。

4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从业基础

知識经济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对高校教师的学识提出挑战,高校教师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要积极更新知识、拓宽结构、完善自我。第一,精通所讲授的专业知识,以此教书育人,开展专业教学、教研工作;第二,拥有广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临近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知识,为完善教学、教研提供帮助;第三,掌握必要的生活和社会知识。做到一专多能,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并随社会的发展进步,终生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厚积薄发,方能传道、授业、解惑。

5娴熟的职业技能———从业支撑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永恒的主题,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高校教师应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如:洞察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等能力;高校教师应具有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专业教学及管理能力、具有运用学科知识进行科研、教研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利用学科知识从事社会活动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进取、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能够娴熟运用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完成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辅导、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以人为本,在教书中育人,恰当地运用各种先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6健康的体魄———从业保障

教书育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高校教师站在时代的前沿,在引领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承受来自自身、社会、家庭种种挑战和压力,从事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健康的体魄是他们从业的身体保障,是使他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源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同时也期望社会能给与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途径

提高教师素质是21世纪全民族关注的焦点,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1构建培训机制

高校应有意识地定期对高校教师在任职前、任职中进行系统岗位培训学习和教育,对高校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岗位职业技能、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促使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做好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准备工作。

2强化目标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通过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管理中,有目的地设置一定时期教学工作的奋斗目标,如“教学质量年”、“课堂教学年”等,能够充分调动全员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意识地向既定目标努力,同时配合各种量化管理措施,结合开展典型示范、观摩教学、说课、评课、评优、考核等项活动,督促带动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上水平,上台阶,由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加强科研引导

高校教师不仅肩负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肩负着推动科技发展的科研任务。科学研究能使高校教师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传授最前卫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学术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总结教育教学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和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生、发展的奥妙,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生存质量提供帮助。

4教师自我反思

反思含有“反省”、“内省”,之意,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反思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品质,它使人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动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开展行动。教师以教学活动为对象,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回顾和重新认识,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反思具有研究性,是一种批判思维,教师在反思中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和批判,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是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速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韩希文.教师的“商”与“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月昆.教师的审美情趣与教育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朱旭东.中国教育改革3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楚廷.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