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建民办语言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构建
杂志文章正文
新建民办语言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姜思政+陈丽艳+刘孟兰+高巍巍

新建民办语言类本科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大都逐步形成了以语言类专业和基于外语能力特色的经管、信息、艺术类等专业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外语+专长”、“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实现培养具有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领域提供外向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 4号)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贯彻现代大学教育的社会轴心观、多元素质量观、开放办学观指导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深入贯彻落实学院的办学理念,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强”“外语听说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注重因材施教;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产学研用合作教育;调整现有课程体系,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精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调研论证环节,要有校内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参与论证。

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要求原则

树立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平台课程为基础,按照应用型人才不同发展目标规格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的需求。

2突出实践能力、就业导向原则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体现国家、社会、企业和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制定“有用、有效、先进”的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学生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强化外语能力培养原则

从听说入手,以听说见长,开展课程学习和语言能力训练。外语类专业要体现国家及国外共同语言参考标准的外语能力目标要求,同时要扩展学生外语应用领域。外语类(含大外)课程考核都要考查听说能力。非外语专业要深度融合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与外语的融合。

4外语、专业(专长)互补原则

积极探索语言类专业“外语+专长”,经管类、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语为工具,以专业(专长)为载体,进行开放式教育,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使毕业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巧,又有较强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

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1公共基础平台

为顺应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在确保公共平台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在语言能力、身体心理健康、信息获取与处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前提下,增加公共加选课栏,重点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利于分层教学、个性化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深入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2专业基础平台与专业选修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为学生奠定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教育特点,将相同、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打通,注重内容的拓展性、延展性、实用性,搭建厚实的统一平台,以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专业限选、任选课程是指某类专业学生应修读的非主干学科专业课,主要面向相关科技、产业领域、学科领域,传授较深入的专门知识的课程,每一专业可根据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适当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应用性和创新性,此类课程遵循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原则,体现岗位性、职业性特点,适当设置体现专业前沿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

为体现语言类院校办学特色,实施“外语+专长”、“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外向型人才,特要求涉外类专业,应将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范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小语种方向专业,应将对应语种的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范围;艺术类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学生外语水平要求,以培养实际交往能力为主;其他各专业,也应考虑学院外语传统特色与本专业的有机结合。

3模块课程

(1)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满足学生的专业爱好,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而开设的。为了增强专业选修课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传统的专业选修课按课程性质及其社会功用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若干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公共选修课模块嵌入公共平台之中,学校组织开设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公选课,理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艺术类课程,文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开设公共任选课是为了探索学科交叉,实现文理融通,加强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2)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

素质与能力拓展课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可持续提高、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而开设的课程,由知识拓展课、技能拓展课、加选课组成。此类课程可在大三、大四学年由各专业根据需要设置。endprint

知识拓展课讲授适应现代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工具性知识;以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为主,对学生无学分要求。

技能拓展一般不设课,由学生通过相关技能实践或考核获取学分,每个专业根据需要,均需指定一项或几项适合学生培养实际且能反映国际、行业和企业标准的技能证书项目。学分按学院创新学分的相关规定,根据技能证书考核的难易程度而定;如大学外语的“四、六级”、英语系的“专业四级、八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商学系的“英国普通英语(MSE)、国际会计师(ACCA)和市场营销学(LCCIFB)”项目证书等。

加选课为专业非必修课程,对学生无学分要求,主要为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学生考研等需要而增设的课程。分公共加选课与专业加选课两种,其中公共加选课开设大学英语5、6、数据库应用基础2、应用文写作、考研辅导等;专业加选课由各专业自设。

(3)听说能力等级考核模块

为贯彻实施“外语立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生外语能力的人才培养核心特色,学院设置了外语听说能力测试考核制度。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一至六学期每学期通过一级。毕业生毕业时需达到学院外语听说能力二级(艺术类专业为一级)及以上标准测试,不达标者颁发结业证书。未通过的学生可在一年之内申请补测,通过后换发毕业证书;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需达到学院外语听说能力三级(艺术类专业为二级)及以上的标准,不达标者不授予学士学位。未通过的学生可在一年之内申请补测,通过补授学士学位。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由军训、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学年(学期)论文或设计、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原则上文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

开拓新的实践课程的思路,把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技能考试科目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之中,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为学生的职业准入创造条件。

扩展第二课堂,设立创新学分制度。以第二课堂学分的形式鼓励和保证每位学生在学制期间均参加一定质和量的竞赛和活动,在各类竞赛和活动中,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新建民办语言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充分体现了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涉外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新建民办语言类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傅婵.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J].时代教育,2010(10).

[3]肖月,朱雪莲.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