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要解决好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
杂志文章正文
要解决好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张宇晴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现象”[1]。它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手机成瘾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但它却更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对人的生理、心理危害更大。

一手机依赖症的表现及危害

1表现

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摆脱手机对自己的诱惑,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学习和正常生活;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铃声设置是否正确;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学习上变得懒惰、迟钝,遇到问题不愿动脑思考,而是求助于手机上网查询;甚至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接受手机辐射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疾病……随着学生手机拥有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已开始被“手机依赖症”困扰。

2危害

第一,影响高职学生专心学习。据调查,上课时学生如果被电话打断,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重新回到学习状态之中,这样原本一个完整的45分钟的“教与学”的过程就变成了“学习-看短信-回短信-学习”的支离破碎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影响教师专心讲课。在教室里经常看到学生上课低头玩弄手机的现象,书本放在桌子上一节课都几乎不翻,有时还会响起手机铃音,这就严重干扰了教师的教学情感和教学思路,教师不得不停下来维持教学纪律,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三,影响高职学生选择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但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让人感觉一些悲凉。据调查,手机的功能越多,越先进,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强,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而令人担忧的是,长期的人机互动,会造成同龄学生之间的沟通弱化,影响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内第一条公益性母亲热线的创办人高春鸿说:“部分青少年已对手机产生了精神依赖”。这种依赖,使高职学生忽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相互调侃,但当真实面对时却会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短信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情感联系,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孤僻感和人际交往的障碍。[2]

第四,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随着手机的普及,大多数高职学生的生活已呈电子化态式:上课考试时手机不离其身,走路吃饭时听手机音乐,躺在床上发短信、微信、微博跟朋友聊天……成瘾、依赖加上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近视眼”、“鼠标手”、“肥胖”、“宅男宅女”等词语现已和学生紧密相联。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手机中的不良信息会对学生造成危害。一些交友网站通过手机,频繁发出交友信息,甚至夹杂黄色内容,它们有文字,有视频,还可以互动,这些诱惑很容易使辨别力差,好奇心强的学生失去自控力,走入歧途。据报道,60%的青少年有意或无意接触过网络上的黄色信息,并有少数迷恋于黄色网络[3]。手机网络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现象已被许多媒体报道[4]。这些有害信息就像精神鸦片,时刻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手机依赖症的归因分析

高职学生之所以会因依赖手机而产生上述严重危害,究其原因可以从来自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内因和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外因两方面分析:

1内因

对高职学生来说,手机之所以成为生活中严重依赖物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自己的自制力普遍较弱。许多高职学生最初使用手机除了方便联系之外,还因为它可以方便上网查学习资料,但渐渐地却被手机的娱乐功能所吸引,最后发展到频繁玩游戏发微博、微信而不能自拔,并占去大量学习时间的状况。其次是由于虚荣心较强与群体效应的驱动。很多高职学生依赖手机是受周围同龄人的影响,怕自己因为不会使用手机的网络功能而成为“奥特曼”,因为手机的功能和使用程度无形中已成为衡量学生社会关注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据报道,天津市第五中学有个“微博牛人”,每天用手机传微博上百条,内容五花八门,但基本与学习无关。此外还与安全感缺乏,内心太空虚、浮躁有关。生活不充实、生活太单一都是造成内心空虚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的环境大多在父母的宠爱之下,环境比较单一,缺少欣赏周围人和事的能力,不会独处,甚至有人还会恐惧独处,因为内心空虚需要有填充物,而手机恰恰起到了填充的作用。

2外因

高职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外在原因首先在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周围的成年人沉迷于手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取向。哈佛商学院教授莱斯利·珀洛在她的新书《和你的智能手机睡觉:如何打破24/7工作作息,改变你的工作方式》中调研了1600位经理级别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士,他们当中有92%的人承认他们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0小时甚至更长;这92%中,又有72%的人承认他们每天早上醒来1小时内必定会去手机查邮件,62%的人承认他们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查看手机。

其次还在于家庭和学校管理的忽视。一方面,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是“手机控”,成天手机不离身。虽然他们认为手机有助于学习和联系方便,但忽略了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加上缺少引导,导致学生沉迷手机不能自拔。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惹事,不干扰自己做事,玩玩手机也没什么关系,对手机的费用也没有必要的限制。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由于缺乏对手机依赖症的必要认识,认为只要学生不影响自己上课,就不用管理,这在无形中都助长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三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对策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都是在电子产品的包围陪伴下长大的,我们看到,手机作为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令人喜忧参半的。有的学生因为能正确使用手机上网浏览时政新闻,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增添光彩,但也有的学生因为过分依赖手机,丧失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有问题就依赖手机查找答案,甚至沉迷手机游戏不能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则成为离不开手机的“手机娃娃”。可见,在解决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问题上,我们宜“疏”而不宜“堵”,即不能采取严厉禁止他们使用手机的方法,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明智,而应该是加强管理,合理利用,避免高职学生沉迷其中。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应落在对手机使用的正确引导上

首先要在时间上进行有效控制。医学研究证实,长时间玩手机,会导致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胺升高,当事人在短时间内出现高度兴奋状态,但随之会产生严重的颓废感和沮丧感,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所以,家长和老师们应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况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予以控制,避免出现手机使用过度和沉迷手机的现象。

其次要在内容上进行引导。手机的功能现在是越来越多,特别是智能手机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实现了人们“不用出家门,便知天下事”的梦想,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在手机功能的选择上,家长和老师们有必要通过讨论、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甄别、筛选,能够识别和拒绝浏览不良信息;认识到手机的部分功能如发微博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泄露,因此要慎言,学会保护隐私,以防给自己、家庭或他人带来不利影响,甚至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2要积极构建学生成长的良性环境

高职学生之所以依赖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健康:如生活环境单一,人际交往狭窄,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压力难以得到及时的宣泄等等。因此,消除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应当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入手。首先,在上课及课余时间,家长和老师们应当主动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进行真心、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做他们的真心朋友,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修复心理。其次,家长和老师们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或游戏等集体活动,为他们构建与社会、与他人正常交流的平台,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提高他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减少了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又充实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3在具体方法上可以灵活多变

为了有效引导高职学生使用手机,还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监督管理。比如有的学校在《学生守则》里做出硬性规定:上课不允许带手机,一旦发现,立即没收;只在班级里设置固定电话用于联系。这种方法很受欢迎,它从源头上杜绝了手机可能带给学生的危害。比如家长和老师们也可以同龄人的身份加入学生的朋友群中,和他们“互粉”,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手机的特点,趋利避害,发挥手机的积极功能。比如在上讨论课时,可允许学生用发短信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教学效率。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查找专题资料,通过短信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总之,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使用。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手机必然会不可阻挡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机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使用者自身是否能合理使用,是否有自控力。相信只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引导得当,高职学生必将能成为手机的主人而非奴隶,让手机充分发挥出在资源共享及扩大知识面方面的独特优势,让高职学生既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避免染上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24(3).

[2]张国庆.透视大学生“短信一族”[J].青少年研究,2003(3).

[3]万国平,聂惠芬.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8(2).

[4]庄健.严打手机淫秽色情信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N].光明日报,2009-11-27(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