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杂志文章正文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于长春

高校辅导员代表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教书育人的要求,是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重大,理应是学校重视、社会尊重、令人向往的工作岗位。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很多院校的辅导员岗位不被看好,好像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干;不少在职的辅导员也不愿继续干这份工作,认为没发展前途,而是想着有机会就转去别的岗位———如果不能去教课,宁愿去选择后勤行政岗位。更有甚者,辅导员队伍的流失在一些高校中也屡见不鲜,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几乎成了这些高校的常态。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这些高校在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方面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妨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成和工作现状两个方面做分析研究。

一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成情况。

(一)存在大量非专业人员的构成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规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八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三)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第九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等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选聘工作。第十条规定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专职辅导员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等相关职务,并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到底哪些人可以干辅导员工作。完全肯定地说,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干辅导员工作的。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要干辅导员,除了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学历、态度等方面要合乎规定外,还要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即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这是必须的,特别重要。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来做辅导员工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这些辅导员来说,也是勉为其难的,对那些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学工处领导来说,同样也是力不从心的。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一书中说,“要知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这是每个学习过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由革命的成败决定于革命理论的指导联系到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想象,由那些不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和专业培养的人来做辅导员和学工处的领导,他们能胜任这份工作,他们能做好这份工作。在这些不称职的学工处领导的领导下,再由不符合辅导员从业要求的人员来进行辅导员工作,可想而知,工作成效是什么样的了。当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不明白,由专业的人员来做专业的工作,本来应该是常识,可是现实的高校中为什么就让非专业的人这么做呢?这其中,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即原来国家教育部没有相应的文件规定,高校没有辅导员的选聘依据,导致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人做了辅导员。可是,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六、七百万,加上社会上的人力资源,我们不明白,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会招不到呢?为什么就不能来个大换血呢?由非专业的人来做这份专业的工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对辅导员队伍的领导方面,行政化色彩浓厚

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中还是大量存在的。高校行政化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现在不少声音在呼吁中国高校去行政化,遗憾的是还没见到哪个高校真正开始这样做了。作为高校行政化的衍生物,对辅导员队伍的领导也是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很多高校中,学工处的领导,是个正处、正科级别的领导岗位,只要级别达到了,不管原来是哪个部门的,都可以平级调动来学工处做领导。一些高校还在本校内搞竞聘上岗,三年、二年、一年一竞聘轮岗等,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从业人员专业不符合要求,行政化程度很高。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应该遵从的科学规律,后患是无穷的。某个高校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学工处下发文件,要9月份入学的新生为当年8月份暑假期间学校为他们所换的宿舍门锁交费。各系都就此文件下发通知给了辅导员,要辅导员向所带班级的学生收缴。有个新来的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年龄大一点,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见到这个通知后感觉不对劲,就向系里领导反映这个文件有问题,新生没有入住,还要新生掏钱,这是没道理的,在全国的各类高校中,也是没有先例的。系领导却不这么看,说按文件执行。这个辅导员又找学工处领导问,学工处领导批评这个辅导员思想不对头,不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执行力差。年底考核时,这个辅导员的考核等级就成了全校辅导员中最低的。也是在当年,赶上该校内部人员全员竞聘上岗,这个专业的辅导员竟落聘,只能选择离开。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和这个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行政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那里,通知就是行政命令,下级只能执行,哪怕错了,也要执行;否则,以行政执行力差论处。有了这样的“错误”,考核当然就只能是最差的了。这是什么逻辑?

(三)辅导员队伍过度年轻化

曾几何时,社会上开始要干部队伍年轻化。这个政策的出台,对解决某些部门领导干部体制中存在的年龄过大、思想守旧僵化、没什么真才实学和能力、工作效率差而又居于领导地位等弊端来说,确实是一剂良药,对这些单位的事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但与此同时,过分强调领导干部的年轻化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今,在高校中,学工处领导和辅导员老师的年龄普遍年轻化。有的高校对辅导员的年龄有着特别年轻的要求,完全没有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在这些高校领导眼中,年龄大了,和学生有代沟,不适合做辅导员工作。这种思想和做法,其实对高校的学生工作来说,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二十几岁的人、三十几岁的人、四十几岁的人、五十几岁的人比起来,处理起问题来是不一样的。老同志在很多方面,都是年轻人所不及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因为太年轻,经历的太少,没啥经验,加上年轻人又容易意气用事,遇事缺乏通盘考虑,工作的方式方法往往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整人,对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报复,搞得部门里人际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形屡屡出现,一方面,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对事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另一方面,对这些年轻的领导干部们来说,还没做好各方面的锻炼,还没完全准备好,还不具有胜任领导岗位的能力,这么年轻就当上领导,也不见得是好事。endprint

(四)专职辅导员的人数和大学生人数比例不合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岗位都没达到这个师生比,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更是偏少。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要考察辅导员工作的现状,首先就要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因为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对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有个参照系可以参照,否则,没法进行分析研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规定得十分明确,共八项:(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四)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六)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七)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八)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范围

通过走访各类高校,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远远大于那八项。民办高校中更是繁多琐碎,所有的、最基层的、一线的工作都是要辅导员去做的。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却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去顾及了;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名目繁杂的各种测评、考核、统计、报表,等等,也把辅导员搞得身心俱疲。

(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频现

因为学校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都可以下文出通知,今天要干这个工作,明天要干那个工作,后天又有新的工作,等等,这些工作要安排落实,无一例外,都是要辅导员去做的,任何一项,都不能马虎。凡此种种情形之下,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很大。加上辅导员工作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认识有个转变的过程,不能指望立马就有效果。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往往是出力不讨好,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很多领导不这么看,他们要结果,马上见成效的结果。这就不合教育的科学规律了。相比之下,同样是教辅工作,高校中其它部门人员的工作就好做多了,还容易出成效,工作量上也轻松不少。这也就难怪不少辅导员想退出这支队伍,能教课,就去教课;不能教课,就去干后勤等行政岗位的工作。实在不行,就另某高就,选择另一个单位。一些高校中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频现,几乎成了常态。这是很不应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相关的领导是脱离不了责任的。试想一下,要不是这样的话,谁没事干会去想着换工作?折腾来折腾去的,为了什么呢?从历年各高校内部人员全员竞聘上岗时所报的志愿统计来看,辅导员岗位总是没几个人报名,最后都是领导出面做工作、动员谈话,才有人干辅导员。学工处的领导,你们不扪心自问吗?学校的领导,你们不想想为什么吗?我们说,对加在辅导员岗位上的各种非辅导员工作一天不纠正,这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就一天没人愿意干;学工处的领导一天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这些高校的学生工作就一天不会见起色。

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中辅导员的构成和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必须对辅导员工作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各高校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规定,还辅导员应有的职责范围,剥离那些本来不应该由辅导员去做的事务性的工作,选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从事辅导员工作,真正让辅导员的工作重新回归到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正规化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而辅导员工作的正规化和相对稳定性,对大学生的成长、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Z].2004.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