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开放教育专业建设
杂志文章正文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开放教育专业建设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田润娴

发展通识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很大区别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发展开放教育需要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同时要做好发展通识教育的基础性的工作。开放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还要借助通识教育的力量。借鉴已有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开放教育的通识教育模式。最终达到开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1]通识教育是一种办学理念和一种教育思想,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非专业、非职业性的基础教育”,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知识通融、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2]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培养全方位人才、综合性人才。限于历史原因和国内教育环境所限,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破解难题,开拓创新,为通识教育的发展培育土壤,在开放教育领域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来促进专业建设,努力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方向,为社会输送需求人才。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典型代表。1642年,哈佛第一任校长亨利·邓斯特(Henry Dunster)设计了哈佛大学的十二门基本课程,这是美国最早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开端。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Harvard Redbook)明确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并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三个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1978年哈佛校长长罗索夫斯发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报告》,把通识课程的领域确定为五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外国语和文化,至1985年加入道德思考,通识教育课程领域涵盖了六大类。2006年哈佛大学又出台了《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初步报告》,强调国际化的时代背景,重视通识教育的生活化。[3]

美国大学基本形成共识:大学首先是人的教育,必须坚持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完成对人的教化和心智教育,使每一位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专业和职业教育才有意义。在重视社会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认为推理和定性定量分析很重要。技能性课程比较容易完成,主要通过级别考试或诊断性的考试就可以达标;知识性课程要通过严格的注册考试才能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通过规定选修和自由选修,除具体的课程,有的学校还设有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需要的课外活动,组织方式灵活,不占用正常的学期时间,活动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主要是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促进通识教育的国际化,必须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4]在我国,通识教育最早是在清朝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支持下起草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以“通才教育”之名正式提出的。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首任教育总长,主张学生“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达到文理兼修”。19世纪40年代初,以朱家晔、梅贻琦、潘光旦为首的一批留美学者提出了大学的目的是“造就通才而不是专才”的主张。[5]我国的北京、南开、中山、复旦和清华大学都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我国的开放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在借鉴这些名校做法的同时,要根据自身专业建设的情况来逐步推行通识教育,近年来开放教育在通识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探索,但是社会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的空缺余地越来越大,纯粹的专业教育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以及享乐主义等负面效应。要逐本溯源从我国的先哲的著作中获取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理解和找到解决之道。了解科普知识来科学认识转基因、食品卫生方面的问题,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公民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大使命。

二甘肃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和通识教育现状

1专业建设情况

开放教育是甘肃电大的办学主体和品牌,现有专业57个,其中本科专业21个,涉及到经济学科、法学科、教育学科、文学科、理学科、工学科、管理学科、农学科、医学科9个大类;专科专业40个,专科在以上本科学科的基础上增加制造大类和旅游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以及公共事业大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1个。主要涉及到农林牧渔大类。专业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综合实践模块等构成。每个专业所修学分需要达到规定的数值,其他模块不作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看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基本覆盖高校所有学科分类,课程设置相对合理。专业发展不均衡,行政管理、护理等专业招收人数很多,有一部分专业招收人数在100人以内,发展比较缓慢,资源建设也比较滞后。

2通识教育现状

本科专业的通识课模块所列课程有7~10门,其余6~9门都是非统设选修,只有1门课程是非统设必修,即地域文化,2个学分。通识课在教学规则里列出的课程占到总课程的25%,但是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是由专业责任教师选好的,也就是这10门课学生能选的唯独1门。本科涉及到9个大类,但是通识课都是统一的,不区分文理科。专科专业的通识课基本都是7门,经济类和管理类的通识课程学生能选到的是个人理财,2个学分,法学类的是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2个学分,其余学科的通识课程都是实用法律基础。就通识课来看,涉及到历史、信息、法律、环境保护、文献检索、理财、哲学等几个方面,范围还是比较宽,但是学生选择余地很小。重知识轻心智,重技术轻人文,重物质轻思想表现的尤为严重,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配合。

三开放教育发展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1教学单位要认识到通识教育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教学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搞好学科建设,但不能完全延续以前的单一的纯粹的办好专业的思路,而是要以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象为目标,培养的学生要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牌和形象,在各行各业都能施展才华、在工作中有思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学校才能有更大更好地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提升自己。这也是开放大学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所在,我们已经具备硬件设施,多媒体的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其他高校的前列,要继续利用好这个优势来推动开放大学的建设,将通识教育引入开放教育的专业和学科建设。endprint

2调整课程结构,提炼教学内容

前面对甘肃电大通识教育的统计表明,通识教育还是一种形式上的,只是给出固定的课程让学生获得学分,不是真正的学生有选课自主权的通识教育。本科基本上是地域文化,对有些专业来说没有多大意义,通识教育不是简单地选出一门课程来满足,而是在学习专业课之前通过对文学(名著)、历史、哲学、心理学,数学等方面的选择学习。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搭建平台。目前的状况只是学生获取他需要的学分的一个途径,没有多大兴趣,一门课程是达不到实现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我提升、开拓创新的目的。说明工作还是没有做到家,没有满足学生的选课愿望,说明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还是不合理,不科学。应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缩小文理科的差距,文科的学生了解一点理科或医学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理科的学生学点经济和文学也会是有意义的。也是弥补专业过专的不足之处,有了这样的课程设置,还要有好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吸引学生。让他们的学习充满乐趣,不要是枯燥无味,老师用什么形式来教学也很重要,教学内容要简单实用,不能像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一样繁杂,这对非专业来说造成太大的压力,会起到反作用

3打造精品的系列通识课程和培养高品质的师资队伍

现在电大系统很重视课程建设,形式有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核心课程、五分钟课程、微课程等等,但是没有建立起来符合电大学生需要的通识课程体系,每年建设1~2门通识课,包括教材的编写,ip课程的录制、录像的制作、网络课程的建设,逐步在电大系统推行,作为成人教育先从最实用的入手,比如社会礼仪作为最贴近生活的课程,也是同学最容易接受的课程。第一学期作为通识课程在所有专业供学生选择学习。不能忽视国学教育,课程主要是《诗》、《书》、《礼》、《乐》、《春秋》、《易》也要列入通识教育课程。给理工类的学生增加人文教育,多学习一点艺术和文学方面的课程,来提升他们的人文情趣,对于文学类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通过调查和讨论选出十门左右的课程,借助行业内或其他高校的师资,这支队伍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且有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组成团队建立通识课程系列资源。资源也要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更新。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6]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方式是课堂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我国的国情和应试教育所然,学生只会被动参与,不会自己思索。这种教育模培养的学生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愿望去解答超出专业知识层面的问题。如果大学教育这样继续下去,所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只会是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没有创造性和源动力,也不会是全面的人。开放教育要建立完善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还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合适的模式,通识教育能够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提升有效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这也是符合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也是对我国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所带来弊端的一种弥补,它和开放教育的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1).

[2]王革,薛岩松,莫逆.哈佛通识教育观的演进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2).

[3]周良君.浅论美国通识教育———美国著名大学之旅对我院通识教育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5).

[4]牛秋实.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J].衡水学院学报,2013(2):110-113.

[5]白鑫刚.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08,2(14).

[6]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