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大学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
杂志文章正文
大学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顾碧威

大学公共体育理论课是大学生巩固和提高体育知识、培养体育健康意识、掌握科学体育运动方法的重要课程。然而,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待课程敷衍了事,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调查显示,有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体育理论课内容枯燥乏味[1],而有些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表现出枯燥乏味的比例甚至更高。为了更好的提升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育效果,本研究尝试将研讨课模式导入到大学公共体育理论课中,设计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以期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增强师生之间联系,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为提升大学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与依据。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在校生为例,随机抽取了该校2012级不同体育专项的5个班级共154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了教学实践调查。为了提供有效数据,研究设计中综合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实践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期保证数据信息收集的科学合理。

第一阶段:学期前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根据研究内容,遵照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与体育课程有关的调查问卷。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信效度进行修改、补充,最后形成正式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54份,回收1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8%。

第二阶段:将研讨课模式导入体育理论课,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科学设计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实践教学模式,在过程中观察探究,以期发现学生的前后差异。

第三阶段:学期结束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样进行访谈,总结分析学生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模式下取得的学习效果。同时,再次设计更加科学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范围为第一阶段上交问卷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146份,回收146份,回收率100%。

此外,在确保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的基础上,研究者还走访了相关高校专家和一线公共体育课教师,旨在更加详实的掌握当前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更好的结合调查结果对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与逻辑分析。

二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设计理念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基于研讨课(Seminar)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讨课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的大学为了摆脱宗教束缚,提倡学术自由的改革理念。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大家庭之中,更快地进入到大学学习的状态,我们开设了Seminar课程,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从研讨课的形式中找到学习体育知识的方法和兴趣,近年来效果明显”。台湾高雄大学全校5000多名学生,体育项目设施16种,学生在傍晚的时候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利用率较高。相比之下,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生12000余名,体育设施种类12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人数不多,场地利用率一般。而本研究的公共体育理论课设计理念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并利用当代相关热点事件作为辅助材料,保留了研讨课教学自由的原则。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配合引导的中心思想。

三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设计方案

作为一线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有时间与精力对所任教的班级开展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在实践中,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两周安排一次,一学期6学时,共有5个班级154人参加,5~6人分为一组,每个班大约5个组,共25组。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以拓展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为主,目标定位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艺术培养。研讨课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步骤1,学生分组、教师拟定题目、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资源撰写报告;步骤2,学生借助PowerPoint为载体分组报告,以师生共同研讨的形式拓展课题;步骤3,学生整理课程内容,并将其传至微博,以期继续观察学习。分组报告限时10分钟,每次研讨课上学生至少提问一次,每组报告负责人必须轮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上课质量。此外,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中,课程目标的设定是核心,目标范围是当代大学生体育理论课中的焦点问题,根据课程目标设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流程,收集主题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并依据研究报告的质量、研讨活动现场的表现以及师生互动的效果作为课程评估的主要指标,以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研讨模式。

四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实践结果与成效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彰显体育精神

上课迟到、出勤率低,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缺失等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本研究第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24人有具体目标和计划,占总人数的16%,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目标呈迷茫状态的69人,占总人数的47%。曾经有梦想并一直坚持的有21个,有过梦想但没有坚持的有72个。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消极被动、自我中心、依赖心强、实用功利等负面表现[2]。正是由于这些负面现象存在,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教学效果。

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中,用发人深省、扣人心弦的题材进行体育精神的传播,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安排前期以体育励志故事为主题,学生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文字、视频和图片,以组为单位汇报感受,分享感受后进入师生讨论环节。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围绕着“成功”和“失败”这两个主题分组开展报告,如“田径场上最伟大的失败者”、“世界上最伟大的胜利”等等。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有针对性的公共体育课研讨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水平,这都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秩序提供了保障。

2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传播体育文化endprint

团队协作是我国一直十分推崇的组织文化,而现今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特立独行、独来独往、自私自利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开始凸显。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刚刚组建团队时,只急于分配任务,没有考虑团队成员的特点和能力。任务反馈时,多数同学对自己的缺点不以为然,而且反馈方式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在组内分头开展工作时,只考虑到优先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团队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漠不关心。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提倡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形式开放的课程讨论环节,为大学生提供了大胆发言的舞台,课后通过博客继续交流,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在实施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逐渐增强,彼此之间都主动接触,互相承担团队内的任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明确体育价值,发扬“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的价值因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总结归纳其包涵了个人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人文价值。体育运动促进人体健康,参加体育比赛获得个人荣誉,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体育赛事、体育彩票等能为社会经济带来效益,是其经济价值的体现;不同级别的体育比赛为不同肤色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平台,这更是其政治价值的体现。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引导学生明确体育对自身的价值,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之后所参加的多科课程出勤率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也理解更加深刻,课程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有所提高。通过两次问卷调查也发现,学期结束时146名学生中的116人主动参加了课外体育运动,比学期开始时多了31人,而且一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增幅明显,多了27人。

五结论与建议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设计基于研讨课的基础,明确课程目标、拓展课程形式、提出课程要求,在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模式下,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课程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学生积极性,设计主题新颖热门,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协作性,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学生之间联系。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发扬“终身体育”思想。与此同时,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主题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价值三个方面设计,能够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快速掌握体育常识。

学校体育理论课在体育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需要一定的时间段去引导学生,理论课时需要保障。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需要打造教师团队,以体育教师为主要引导者而进行的体育理论研讨课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益处,为了丰富体育理论研讨课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应适时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理论研讨课程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90-92.

[2]佘双好,付祉云.当代大学生现状的质性分析[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5中):11-13.

[3]黄晓华,黄晓春.体育精神的哲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3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