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校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高校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孙茂奎+王义

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经过10多年的测试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不断下降。2013年通过对辽宁省的部分高校调研发现:高校高年级学生在耐力素质、肺活量两项下降明显。高校中的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增强高校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呢?

一高校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学生没有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时还能严格要求自己,但一到高年级往往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放松要求,加之对健康教育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吸烟、酗酒扩大化,上网时间过长、睡眠时间紊乱,饮食没有规律等等,这就引起许多疾病的产生,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二)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制度

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质健康监测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更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动态监测体系。虽然大多数学校建立体检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档案管理混乱,甚至没有起到根本的监督作用。同样,大部分高校都执行了国家要求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也形成了一些电子档案,但这些档案在实际利用上却很少,也仅仅是起到了上报学生测试统计数据的作用而已。很多学校并未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这就使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三)体育课及其考核被取消,使学生的体育活动受到影响

大学生入学后,在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管理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但是,进入高年级后,不上体育课,也取消体育选修课与考核,有的学校甚至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都免掉了。因此,学生体育动机受到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上呈下降态势。目前,虽然有许多高校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但仍然是注重形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际改善效果不明显。

(四)临近毕业,社交活动增多、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学生无暇顾及体质健康状况

目前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也较为苛刻,为此高年级学生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另外,学校的就业率要求学生也要尽快找到就业单位。这样,社交活动就大量增加,使得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不再那么强烈。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减少,体育行为也必然会表现出不主动、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出勤率低,导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

(五)学校对高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要求不严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有的现象,学校在管理上宽严尺度把握不当,对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的行为处罚上也从轻于低年级学生。表现在两操上就是出勤率低、出工不出力,达不到锻炼效果。有的学校根本就不组织两操,完全靠学生自觉锻炼。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差的情形下,学生体质健康就很难有一个较高水平的保证。

(六)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匮乏,降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由于高校多年扩招,当前许多高校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器材等设施仅仅达到办学基本要求。体育设施器材的匮乏,导致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另外,学校场地器材配备的不足,使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系难以适应学生需求多样性的要求。长此以往,降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七)学校缺少体育锻炼的氛围,校园体育文化不浓厚

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少且单调,各种竞赛也时常把他们排除在外,如果没有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势必会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另外,有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怕苦、怕累、意志品质差、懒惰心理作怪也是主要的原因。受网络的影响,学生上网时间多,导致体育活动时间少了。

二改善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健身观和体育观,通过体育课、体育健康专题讲座、板报宣传等有计划地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健身教育和健身方法,充分了解健康是生命之本、事业的基石、竞争力的源泉。让学生学会一两种能够常年坚持而且行之有效的体育技能和锻炼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终身坚持锻炼的意识。

(二)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和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

根据教体艺[2014]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通知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对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要定期严格执行,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把入学体检、毕业体检及定期体检资料纳入学生档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并对体检资料和体质健康测试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可以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提供适宜的运动处方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三)建立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要严格认真地监督管理

高校对高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要严格认真。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积极参与两操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有效管理,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以到达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要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上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认真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开设体育选修课

高校高年级学生同样要严格、认真地执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并且要恢复体育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不仅要把身体形态、机能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考核的量化指标,而且要把两操、课外体育活动(参加俱乐部、体育竞赛等情况)以及适合于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的选修项目(如武术、耐久跑、健身操等等)作为主要量化指标来考核,以此来增强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当然,也可以增加一些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考试。湖南大学刘花云教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素质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高年级参加体育选修班的同学的体质健康水平要好于不参加选修班的同学,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参加选修班的同学自觉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多于未参加体育选修班的同学。因此,建议高校应该在高年级开设体育课(必修课或必修的学分制的选修课)。

(五)增设体育场馆,创建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一所体育环境建设得好的学校,其校容校貌充满着浓烈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蓬勃的青春活力,吸引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学生室外使用面积4.7平方米,室内使用面积0.3平方米。因此,设施齐全、配备完整的体育场馆同样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说来,人自幼就爱“玩”。如果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齐全,就会吸引学生,每个学生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运动的项目、方式、方法,从而增强体质。

(六)增进体育交往,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要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把高年级学生纳入“阳光体育运动”中来。有计划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活动,使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校与校之间提升对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规范、终身体育等方面的理解,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正如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利考特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环境。”因此,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活动中去,并通过这些活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强体质,从而减少疾病,提高学习效率,使高等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王新建.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学校体育,2002(1).

[2]张自力,等.试论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结构和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2002(1).

[3]刘花云.大学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

[4]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Z].教体艺厅[2004]6号文件.2004.8.22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