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命哲学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杂志文章正文
生命哲学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蒲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教育部2005年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第一次把辅导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的行列,这使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生命哲学视域中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历经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偏重事务管理的辅导员制度、专兼结合的辅导员制度及专职辅导员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选拔、培训到管理、考核、激励的辅导员培养机制。辅导员队伍的职责和功能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上,已经涉及了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习咨询与辅导和日常事务服务等专业领域。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就整体而言,把辅导员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它强调辅导员群体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主要是指高校通过对辅导员的严格选拔和专业训练,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并使这支队伍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人员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从而使辅导员职业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职业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就个体而言,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学习和自我修炼的专业提升活动,以及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不断磨砺,使个体内在的专业性提高,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2]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因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目标,可以从职业专业化、教育专业化、人格专业化这三个目标要素来探讨和构建。

不管怎样界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不管怎样确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总是一个与辅导员成长密切相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高校辅导员的生命绵延过程,就是高校辅导员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本质上是一种依靠生命冲动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命过程。在生命哲学视域中,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主体性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孜孜不倦地求索、满怀热情地感悟生命历程,其实质上是高校辅导员完善其生命的过程。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生理、心理上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精心的设计与长远规划并能对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自我评价。高校辅导员作为生命的主体,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和控制者。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首要特征是主体性。

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主体性是怎样体现的呢,在生命哲学家看来,生命不是物质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而是对自我存在的体验和领悟,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3]柏格森有时把绵延、生命冲动等同于作为心理意识活动的主体的“自我”。因此,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一定体验和领悟到自己的存在及其价值,一定意识到自己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生命冲动,一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快乐。

柏格森认为,我们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需要面对多种可能的行为作出选择,而选择是困难的。他说:“我们每个人只经历一种生活,所以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实际上,我们在不断地选择,又不断地放弃许多东西。”[4]在每一次的选择与放弃中使我们向前、向上跨出了一大步,从而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是自主选择发展方式、自我设计、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专业发展程度的生命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独特性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其思想、感情和独立人格。是作为鲜活的生命体而存在的个体,每个高校辅导员均有其独特性。因此,每一个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方式、途径和内容都各不相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命的多样性。高校辅导员均有其不同的兴趣和偏好、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教育经历。为此,高校应依据高校辅导员的个体差异、不同的职业时期来制定辅导员专业化的灵活多样的发展措施和不同的评价方式。生命哲学视域中的辅导员专业化,要彰显高校辅导员的个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创造性

柏格森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生命是一股不断绵延的冲动之流,生命的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自我和新的东西。他说:“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对于一个有意识的生命来说,存在在于变化,变化在于成熟,成熟在于不断地自我创造。”[5]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没有创造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没有创造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并且“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6]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对辅导员本人来说都是一定程度的创造与超越。这些创造与超越可以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形成新的教育方式,在实现与大学生生命相碰撞时对生命意义的全新的、真切的感受;可以是高校辅导员在事务性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体验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中生命意义的缺失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高校辅导员们通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只要是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其工作已经偏离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业指导这一核心。学校的各级党政管理机关、各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后勤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派工作、布置任务,哪里学生出了问题或者某个部门的学生工作不好做、不到位,都要调动辅导员去参与。辅导员戴着教师的帽子做着学生的“保姆”、“警察”,成为学校的“消防员”、“勤杂兵”。endprint

大量事务性的、琐碎的工作占去了辅导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没有时间投身于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此时,高校辅导员创造的生命冲动所需的自由性被无形剥夺,专业化的主体性、创造性无法发挥,专业化的独特性无法体现,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生命绵延。

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追求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生命质量的关怀,实现辅导员主体生命意义,需要社会、高等学校及高校辅导员个体自身的三者统一发展,而关怀其生命绵延和呵护其生命冲动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能否达成的关键因素。

(一)实现人事制度的人性化,使高校辅导员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

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专业化依托的理论基础要同时取决于这两个体系,从理论上来看,辅导员专业化的素质构成和实现路径要更复杂。另外,辅导员看似身兼教师和管理者两种身份,具有比一般教师和管理者更宽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但是辅导员身跨两大系统也决定了辅导员是在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夹缝中求发展,看似什么都有了,实际什么都只是沾点边。现实中,辅导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强,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多群体特征、学生的多元性,决定了他们专业化的素质构成和实现路径也显得比单纯,教师或管理专业化更困难,要走的路更远。因而,实现辅导员队伍人事制度的人性化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为了让高校辅导员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高校应该使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转向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增加生命体验的内容。

(二)构建终身性专业化体系,为高校辅导员生命绵延提供条件

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动态过程中,高校应顺应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潮流。高校必须考虑职前、入职与在职一体化的问题。除岗前培训外,入职后,高校应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接受各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包括案例教学,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的时候也要注意提高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这些系统的培训,不断拓展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思路及科研能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关注辅导员终身性专业训练,承认了高校辅导员生命的动态生成性,让辅导员感受到生命绵延生命之流的巨大力量。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境界,实现生命的自我解放与超越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想境界,是指辅导员作为专业化的主体,将专业化过程看作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的手段。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一是外部的规范与责任;二是逐步内化形成自觉意识、自己遵守规范并尽职尽责;三是策动内在动机,以主人翁的态度追求教育事业;四是充分实现自我并成为体验幸福的自由主体。[7]这个过程所最终达到的境界更重视提升主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要充分实现自我并成为体验幸福的自由主体,高校辅导员须实现生命的自我解脱并最终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超越首先是生命的自我超越。人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或意义需要;人不仅要适应环境和自身的现实,还要超越环境和自身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06-9-1.

[2]武增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7.

[4]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7.

[5]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3.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88.

[7]覃兵.论教师主体生命意义的消解与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05(3).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