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性教学团队建设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性教学团队建设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刘京丽

众所周之,一所大学其发展关键是教师,其核心工作是教学,其生命线是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长春中医药大学探索并实施了基于专业发展的创新性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下面,笔者将就这一建设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的意义

(一)教师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本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对高校师资队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联系成为必然。这使得高校教师越来越依赖教师间的紧密合作,而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均有赖于此。由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共同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是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有待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更是如此。结合教学改革组建的团队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和示范效应。同时,在这样的团队中,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软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一些高校不断探索,试图建立符合校情、国情的教师发展机制。因此,在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等结构层次问题的同时,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长远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教育形势的需要

面对目前教师发展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清楚认识到了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等几个文件中均做了明确指示。为此,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要求,加强教师发展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促进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为核心,建设创新性教师团队,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中需要明确的几点

自2007年开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始了“教学团队”建设。这里的“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团队。而长春中医药大学所建设的“教学改革专项团队”不同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教学团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目标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国家教育发展形势及要求,长春中医药大学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结合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发展为常态研究,以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难点、热点为专项研究,整合教师资源,重点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主要结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式等具体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二)组织管理

1组织形式

长春中医药大学组织建设的“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属于学术组织,既可由各教学单位根据本单位需要组织成立,也可由普通教师自行组建,为使这样的教学团队真正发挥新老教师共同协作、参与教学改革、锻炼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与实践,务实不务虚,真正把教学团队的建设落到实处,脚踏实地开展教学改革专项研究。

2人员组成

为便于团队开展学习、传帮带及教学研究等工作,设立团队带头人1名,并对带头人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带头人应为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具有良好师德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带头人负责团队的人员组成及调整,团队建设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织和协调本团队完成各项任务,考核团队成员任务完成情况,确保任务完成质量;负责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团队成员的教学及研究能力的提高。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为使教学改革专项团队精干、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组织和开展各种教学学术活动和工作,团队成员限制在5~6人,原则上应是学校在编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如有需要也可聘请校外人员兼职。团队建设需打破单位、专业、教研室、课程界限,教师自由组合,组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团队,而每个团队中同一教研室或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团队成员需协助团队带头人完成工作任务,按要求参加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团队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3建设要求

团队建设要立足长远,结合每一年度学校主要教学改革内容,首先在团队成员所承担的课程中进行改革试点,既使各成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特长,又有利于教学改革工作的实践研究;为了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团队内核心成员及该团队研究方向要保持相对稳定。在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专项团队要把教学改革计划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点是实践应用,着眼于大局,从学校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涉及教学改革中的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该团队需吸收相关学科人员参加,以便于保证该项教学改革的专业水平,并使团队成员在研究和实践中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endprint

4团队管理

为了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对每年度新增的教学改革专项团队的数量不做规定,既可以每项改革项目下设若干团队同时进行研究与实践,也可以几个团队联合进行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由各团队根据学校当年度的教学改革重点自选。但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质量,也为了保证团队成员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在团队中的工作任务,要求每个团队在一个阶段只能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各团队申报时需结合本计划实施内容制定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方案,方案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并按所立项目研究周期开展工作。各团队的日常管理、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工作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建设期满并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该团队可提出下一建设周期的建设申请,如有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建设周期。

(三)核心工作

1促进教师发展

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主要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利于团队这样的教学学术组织,使教师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提升教学能力。

2促进教学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改革往往单打独斗,零散进行,往往缺少计划性和长远性。通过组建“教学改革专项团队”,能够使学校教学改革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并在合理规划下逐步推进,而且由于“教学改革专项团队”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每个团队也有明确的带头人,所以,能够使教学改革合理实施、深入推进。

(四)政策保障

1激励机制

为了有效推进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长春中医药大学为此项工作设立了专项经费,根据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实施方案中的工作计划给予经费支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团队成员的师资培训建设及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专业与市场调查、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学术活动、评审、申报奖励、资料等费用。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学校对入选团队的人员在进修、岗位聘任、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选拔等方面给予重点推荐。而且,在申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优秀教学团队时,学校将在已立项的“教学改革专项团队”中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约束机制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长春中医药大学在管理上制定了约束机制。专项经费以中期检查为界,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统一分两次拨付,对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停拨建设经费,限期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拨款。对建设期满仍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团队,需由带头人向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提出延期申请,延期时限不超过1年。对无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或无力完成建设任务的团队,团队成员在三年内不允许参与申报任何与教学研究有关的项目。

总之,“教学改革专项团队”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及发展趋势,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避免了教师发展中组织涣散、研究不切实际等问题,是探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如能长期开展、逐步完善,并在同行业院校中进行推广应用,定能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建群,等.试论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策略与思路[J].中医教育,2013,30(1):4-7.

[2]郝杰.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29-30.

[3]张海龙,王占礼.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1(5):65-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