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的地方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地方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刘小兰 杨立国

[摘 要] 新媒体作为校园文化传播新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当前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要把“师范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以师为本,打造新媒体下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创建新媒体下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将师德教育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之中。坚持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范教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新媒体;地方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师范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28-02

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大学生作为师范教育的对象,对他们的培养要求必须由将来他们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性质决定。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处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学校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师范性”,着力于对学生“师魂”与“师德”意识的培养,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指出的,“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高师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丢掉或削弱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要充分挖掘师范教育的潜力,把“师范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当前新媒体作为校园文化传播新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当前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尤其是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学生网民,而学生网民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高师院校积極创建打造具有“师范性”的校园文化,对提升未来准教师师德素养,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以师为本,打造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产生了具有校园文化特色且能在大学生中进行及时互动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如微信、微博、校园网、QQ群、MSN、校园论坛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类文艺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度最广最为喜爱的形式,也是校园文化中最为核心和活跃的部分。作为各类活动主体的大学生,无论在任何一种活动形式中,如大型晚会、竞技比赛、学术论坛与讲座,都对陶冶他们的个人情操,提升其综合素质有着丰富的意义。高师院校在校园活动中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师范性”校园文化育人平台。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从教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和职业理想,以各类有效的文艺和学术活动为载体,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审美情趣,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素质的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衡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师院校,长期以来将“师范性”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更结合新媒体环境,打造了自己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如在历届学生中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师范素质五项技能大赛、南学津梁教育讲坛、汉字英雄大会、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等。学校将师范生的培养需求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以此为着力点,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校园文化传统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师为本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二 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地方高师院校立足地方办学,为地方培养输送师资。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应将当地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地方高师院校才能在创建有自身特色校园文化的同时,推动当地区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新媒体的发展也正好为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和桥梁。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给地方高师院校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办学资源、生源和师资等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式下,地方高师院校只有找准目标,坚持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大做强做优,立于不败之地。笔者所在的衡阳师范学院,坐落于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湘南地区的高校之一,将湖湘文化引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学校也理应担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在湖湘文化的传播、引进与融合中,既要坚持传统又要大胆创新,要努力提高“湖湘文化进校园”的发展力度与深度,利用当前新媒体的各类传播载体,为地方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搭建平台,为建设活泼、丰富且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自建校以来,衡阳师范学院始终如一地重视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秉持着“湖湘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原则,纳湖湘文化为学校校园精神文明范畴之中,将湖湘文化带入校园、融入校园。以科研、教学、学生活动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为着手点,建设起了独具衡阳师范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学校作为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以船山文化为契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湖湘文化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全校开设了船山诗文研究、船山学研究史、湖湘文化等多门选修课程。同时还邀请韩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受到学校师生的喜爱和好评。这让对湖湘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和热情的同学尤为钟爱,极大地推动了湖湘文化和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让每一位毕业生在走向教师岗位后,心中永远留下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三 创建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

高校校园隐性文化是一种看似无形然而却又时时处处存在的教育力量,它在潜移默化中对全校师生的心灵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形式灵活,信息内容新颖且更新周期较短,信息通过“资源共享”“媒体联动”等方式迅速传送于两个终端之问,连接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以及其他阅读器,形成了独特的“流媒体”。这让校园隐性文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通过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师生即便是身处校园围墙之内,也可以随时与外面的世界进行快速便捷的思想交锋与碰撞。因此,新媒体下高师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和开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积极活跃,各类新媒体虚拟平台成为了他们发表主张、反映诉求的集中地,也成为新媒体下校园隐性文化的重要阵地。这些虚拟平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空间和文化空间,增添了大学文化的活力,让他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意识更强,各类思想彼此交融、求同存异,师生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让校园隐性文化彰显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然而,新媒体虚拟社会的开放,也让大学的核心价值遭受冲击,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被削弱,让传统大学文化维系变得更加艰难,常常会给看似平静的高校校园注入不为人知的暗流。因此,营造新媒体下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高校要通过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导朋辈交流,开通校园名人微信、微博,以高校知名学者校友、学生领袖为骨干,组建各种类型的新媒体“绿色社区”。学校只有让各种媒体实现无缝对接与融合,协同传播形成主流舆论,才能抢占新媒体话语阵地,为大学生营造新媒体环境中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环境。

四 将师德教育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之中

高师院校培养的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健康体魄、合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教师的师德与修养,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是一种深层次隐藏于其专业知识之后的一种隐形而强大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得以发挥,并深入人的内心中产生作用和影响时,不仅对大学生在校学习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而且更会对他们今后走向教师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这将超出高师院校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具有跨越时空的影响力。然而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如意志消沉、职业理想不坚定、对未来悲观、道德困惑,等等。因此,高师院校要在正确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和任务,高师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师德为主线,将师德教育融入其中,加强为大学生师德文化建设提供具体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力度。在校园文化中的师德教育要尤其注意尊重大学生个性需求和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校园师德教育的影响。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经常举办各类与师德相关的活动,在学校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教师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以系列“师德”活动,提升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观念,丰富师德教育的内容,推动师德教育方式的创新,进而促进大学生职业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

实践,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