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陈月华 任萌 魏东辉 刘瑶

[摘 要] 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生综合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更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探讨了目前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并针对各成因提出了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72-02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走入大众化阶段,按照全面的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实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1]。对于作为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而言,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好的教学质量是教育得以发展的保障[2]。其中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则是提升教学质量乃至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积极创新,努力营造满足大学生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高校最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其质量却在逐日下滑,学生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活力,课堂上,逃课、替课、“低头族”等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新常态,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下降的同时,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也在随之下降。因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必要思考。

一 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 课程设置较固化,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高校对于学生课程的设置也改变了往日“大一统”的格局,除必选课外,大部分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专业性质或个人所需进行自主选课。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选范围却往往局限性很多,因为课程仍多以传统模式存在,设置相对固化。例如,选修课程一般学分都比同课时的课程少一半的学分,这样学生虽然选修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样的学习时间下却只修得了一半的学分,所以为了修满学分只好忍痛割爱。同时,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较为单一,多以教学效果乃至学生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单方面、单层次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对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程度、学生的参与价值等的评价,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完善。

2 授课形式局限,教学内容停滞

目前,多数高校课堂仍是“一言堂”的教学现状,教师多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填鸭”,课堂参与形式单一,多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互动式,强制性地一味输送,已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热度。这也跟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有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无法体现和衡量。同时,教学内容的停滞、教学内容的“书本化”也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的日新月异,现今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高校教师要借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查缺补漏,完善教学内容。

3 课堂参与度低,学生主动性差

人的发展不单要靠遗传、环境和教育,更要依靠自身的主动性。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曾对主动性提出,教育是师生之间主动并互动建设的共同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问题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PPT汇报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然而现今的高校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无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无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多以课堂点名或全班讨论的形式来打破这种尴尬,迫使学生被动的参与,学生毫无主动意识,更无主动行为,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4 学习方式改变,学生适应性差

受当今中国教育体制形式的影响,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在高中以前由于学业压力较大,学习紧张,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学习疲劳症。而走入大学,突然的独立生活、时间的相对灵活以及课程性质、授课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改变,使得多数学生产生了对学习和生活的不适,更有甚者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完全被动,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二 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1 自主兴趣选课,考查形式多样

目前,本科生的课程性質主要包括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必修课课程中包含大部分的基础理论课程和本科生的通识课程,如大学数学、大学英语等;限选课一般包括专业课的前期基础课程和一些必要的专业辅助工具等,例如电气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画图等;任选课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身专业知识的需求程度,在专业学科范围内选修的一些课程,比如为电气类学生开设的PLC的基本应用等。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有足够的各类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修足所需学分,还是存在着许多不灵活性。如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需课程,那么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肯定会大大改善和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中的传统教授形式依然根深蒂固。随着互联网甚至是互联网+的发展,许多课程的考试形式已经不适合高等教育了。如今的计算机速度、存储的长效和即时查找功能,已经不需要去背诵公式和法则了,运用分析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许多课程的考查形式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探索,做到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授课形式不拘一格,教学内容最优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替代了大部分的高教课程。但是,更多的授课形式并没有在在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下开发出来。无论是板书形式还是多媒体形式的授课,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覆盖WiFi信号,这样,在交流学习上,老师和学生应该可以建立更多的教与学的形式。例如,学校的信息化中心可以参考某些高校开设的“易班教学”,开发一种学习型APP,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APP来进行互动,以一种学生更乐于实践的方式来完成课前的指导、课堂上问答的互动和课后复习的交流,甚至开发多种新形式的考查方式。同时,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将基础性、时效性和前沿性相结合,教师一是要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要时时关注本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展教学视野,提高教学敏锐性,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和新技能引进课堂,尽量避免教育的延后性。例如,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新型可应用芯片要实时的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随时了解电子技术的前沿。三是要重视专业的科研研究,将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深入学生课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扩展教学内容,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形成双向助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 構建课堂参与氛围,完善教学组织形式

高等学校的许多课程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课程完成理论基础的介绍,实践课程中开设验证性或设计性实验来辅助理论教学。实践课程的内容一般是按照教学大纲设计的实践内容来完成的,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很少部分的实践内容,教学过程不完整。如若在实践课程上,包括题目的设置、材料的准备、可行性分析等,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或探究性的设计与参与的话,会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3],形成良好的课堂参与氛围。同时,在高等教育中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社交技能的提高以及人文道德素质的建设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大班教学和小班分组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提高组内每个学生的人文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程度,也可增加一些竞争类的相关知识题目,以抢答形式促发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开设团队积分制、主动加分制、免试制等多种灵活的考核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自己的课程,以达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修学分制,从提高学生参与度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对学习方式改变的不适,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突破这一困难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来解决,更要通过外部因素来引导,也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来推进。作为高校的教师,要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把握本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实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和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可就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行渗透式的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将自身或其他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适当代入,也可以通过教学感受或学习经验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或本学科的感悟与认识。同时,通过适当的外部诱因引发学生的内部动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本专业或本学科的未来就业方向和应用领域,一方面使学生认清当今的就业形势,一方面使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将压力变动力,树立危机意识,端正学习态度,从学习的“奴隶”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浪潮再次来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深入研究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时,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发展规律,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要出发,师生和谐,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又复杂的体系,在对其进行剖析和评价时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同时,要认识到高等院校的学生已具有了独立学习和更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主见,他们不需要再在老师的监督下离开网络,将思路锁定在90分钟的课堂内容上,是时候由学生、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这一问题了。

参考文献

[1]纪花. 保障教学质量建立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84.

[2]李征,何在玉. 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关系模型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30):223-224.

[3]杨继新.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27(2): 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