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
杂志文章正文
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裴领霞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有关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基于此,在对健全人格涵义及健全人格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四立”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66-02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一批专家学者就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这个问题在不断进行研究。自那以后,一系列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相关课题,诸如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研究课题)、个性心理学特征研究(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研究课题)、学生自立意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研究课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都在我国很多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进行着相应的研究和探索。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专员专门研究和探索,在有关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这个方面虽然说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也让我们的研究人员深感这个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最近这几年以来,随着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民心,有关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这个问题更是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是基于此,以下就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这个问题,谈谈与其相关的一些心理学观点。

一 关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

通常,一个人具备健全的人格,具有以下这些特点:第一,能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乐于学习、积极工作,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第二,人际关系良好,具备一定的团队战斗精神,善于跟他人沟通和合作;第三,能正确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能做到充分了解自己,并做到自尊自爱;第四,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当下的生活,并积极主动地做好未来生活的打算;第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身所遇到的挫折,并能做好自身不良情绪的调控,让自己一直处于最佳心境状态。由此可见,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不仅能以正面的态度来看待他周围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而且对于他自身所面临的顺境、逆境,也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不管是在他的现在、还是在他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总力求让自己做一个自尊、自立、自强的幸福进取者。

二 关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1 生物遗传基础

个体的生物遗传基础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是个体的神经系统特性,还是其体内生化物质,或者其外貌身体特征,都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当前,进行特质中心研究,这是进行遗传对人格影响探讨的主要方式,也就是基于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在完成人格特質测量的基础上来分解遗传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当前,有关生物遗传基础对健全人格影响这个问题的研究,正处在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深入,人们也相继获得了很多新成果,这些新成果的获得,对于人们深刻理解生物学遗传基础对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人格基础

所谓人格,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模糊概念,是个体行为上的内在倾向,它体现为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绪、动机、价值观、性格、体质及气质等方面的整合,在社会化过程中其个体已逐步生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表现。所以,基于健全人格这个方面来看,这种身心表现就可以足够稳定地体现为健康与否。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排除掉冠心病、A型人格类型等外,均已受到普遍重视。当前,有关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探讨,正是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所在。所谓乐观主义,就是认为生活中总是好的事情多于坏的事情的一种生活信念;这种生活信念对于保持健康、抵抗压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乐观的人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能让自己从容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从而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方式享受生活。当然,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有悲观情绪出现,但乐观的人,其悲观程度是有限的,而且出现时间是短暂的,所以当前有学者把其当作某种人格变量。有关乐观对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大量研究和关注。

3 文化基础

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个体,因受影响于特定的文化,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的层次、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方式等,无一不凸现所在文化的特色。人们总习惯于自身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并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而对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也许就会不理解、不适应,或者认为那是很不可理喻的。文化这个概念极为广泛,它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对健全人格的影响,就十分普遍而深远,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首先,从其有利的方面来看,①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那些诸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等的对待人生失意的坦然心态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在客观上都对促进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系列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全人格的内容,例如,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的“仁爱”“中庸”等,均对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促进的作用;又如庄子所提倡的“忘我”“忘情”,可让人超脱世俗,达到悠然自得、豁然开朗的至高境界。还有那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诸如瑜伽等保健术,也都凸现这种思想。所有这些,既不改变周围环境,也不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而是使人经过自我暗示,把杂念排除掉,心态保持平和状态,从而达到把诸如恐惧、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排除掉的良好心理作用。其次,从不利的方面来看,要关注的就是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取向性。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取向性。就我国传统文化来看,虽然人们也认可社会是由个人组合而成的,但也不否认个人幸福离不开集体幸福,只有社会幸福了,才有个人幸福的存在。这样就出现轻个体、重集体的“非个性化”的自我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自我将受到较大的歧视和压抑,这就极易产生个体人格上的求同性和依赖性,以至形成自怜、自卑、自暴自弃的意识。此外,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表现为高度约束性。诸如“非礼勿动”“非礼勿视”等这些与道德礼教有关的言行行为,在这之中,是不允许存在着与道德礼教相违背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的,这样就极易使个人的欲望和需求得到不应有的压制,从而影响到个人需求和情绪的正常表达和宣泄,其结果是使人出现多虑过疑、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以至形成个体的强迫倾向。

三 关于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实证分析

有关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四立”,不仅是我国传统温和的人格特征,而且对于一个人形成健全人格,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就专门成立了有关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四立”的心理学研究机构。在这个领域里,首先是从自尊开始进行研究的。有关自尊,在心理学方面是得到比较多关注的。众所周知,在国外,自尊更多的是指包括低价值在内的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程度。而我们对“自尊”,更多的是倾向于尊重自己这个涵义。因而,这个“自尊”,国外的与我们并不完全一致。因而我国就从自我价值感这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建立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自我价值感模型。这个模型由三个层次所构成:①总体自我价值感,其抽象程度最高;②一般自我价值感,由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这部分组成;③特殊自我价值感,其抽象程度最低,可具体划分为人际的、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五个部分,在我国,有专家和学者曾系统研究和探索过有关我国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征这个课题。

有关依赖性和独立性,在国外已得到很多的研究,但有关自立这个领域,在国外尚未涉及到。在我国,有学者把自立概括为个体基于自身过去所依赖的事物而独立出来的,并对自身行动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做主并予以自我负起责任的过程。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自立自始至终均贯穿其中。通常,自立主要包括这五大部分:心理自立、身体自立、行动自立、社会自立及经济自立。一个人在孩提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做好身体自立和行动自立。而在一个人的求学阶段,其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做好心理、社会及经济这三方面的自立。在初步研究我国大学生自立意识的过程中可知,多數大学生认为其自立意识是在中学阶段开始发生的并持续到大学时期。相关资料显示,正是个人有着想摆脱挫折并战胜困难的决心,才使其不断萌发出自立意识并快速发展起来。这就是自立意识产生的心理背景。

个人对自身的信任,这就是自信。在国外,虽然对诸如自我意识、自尊等方面有过较多研究,但对自信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在我国,有专家基于四个维度和十三个因素来构筑模型,此模型所包括的四个维度为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十三个因素分别为综合确认、总体肯定、否定自我、动手创造、专业自信、外语自信、家人老师、同学他人、体育运动、健康素质、动作身材、仪表表情、长相身高。基于这些方面,广泛调查了大学生自信特点,从中得到了有关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第一手重要资料。

传统认为,自强与自我实现动机以及自我成就动机均有很大的关系。但根据我国部分学者对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成果来分析可知,有关自强的心理结构要比这复杂和丰富得多。有关自强的心理结构,当前我国有专家学者也正在大力研究和探索着。就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四自”来说,虽说在当前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新问题,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总之,有关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对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有关的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和探索过程中,一定要以系统分析的理论来考察和分析已有的人格形成理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理论,这对于个性化成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中的推广和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12(09):126-130.

[2]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11(06):115-121.

[3]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学,2012(05):2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