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杂志文章正文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1        返回列表

庞辉

[摘 要]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是由社会政治原因、社会经济原因、社会文化原因及大学自身原因决定的。

[关键词]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06-02

一 问题

(一)在认识层面上,对学术权力的理解存在误区

1 对学术权力的重视度不够

从现状看,我国政治权力对大学管理的介入,致使政治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学术权力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大。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内部确立了校、院、系三级管理,院系一级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我国大学原有的“行政模式”,使得大学的一些学术权力没有真正落实,往往只是以喊口号的形式提倡发展学术权力。学术权力在高校中被认为是协助行政权力完成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学术权力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往往起陪衬作用。

2 对“教授治校”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往往被理解为高校教授或拥有学术权威又有行政职称的人所拥有的权力,高校中的基层学术人员的学术权力不受重视,基层学术人员在学术管理中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授治校被认为是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实现的最有效途径。这种理解本身就是对学术权力涵义理解的误区。教授治校只是大学学术权力发展的途径之一,大学学术权力的实现不能盲目地依靠教授治校。诚然,教授群体在大学学术权力行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授其自身的专业性局限,势必导致大学教授治校对学校行政决策的失误。此外,盲目追求教授治校,缺乏对大学发展应有的战略思考,也势必导致我国大学中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

(二)在实践层面上,学术权力与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存在冲突

1 大学学术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冲突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20世纪,存在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大学的学术权力与国家的政治权力间存在着冲突。我国法律赋予了高校党委重要的领导权力,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对大学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我国大学行使政治领导,但却导致政治权力在大学管理中抑制学术权力的发挥。

2 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

与大学内部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相适应的是大学存在着行政和学术两大权力系统。学术权力的主体是学术人员,即大学中具有学术职称的人员。行政权力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构及行政人员。正是因为二者的不同,致使其必然存在冲突。

(三)在高校内部管理层面上,学术权力的行使缺乏制度保障

大学是由高深知识及其集结学科主宰的,而高深知识及学科又是由教授、学者主宰的。学术权力的发展更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学术事务决策思维上多少带有行政色彩,学术组织的成员构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术权力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学术机构的职能欠缺,行政权力影响学术权力的职能和决策权。这种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者、教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者是从侧面上引导学者、教授们去追求所谓的行政权力。此外,学术权力缺乏保障制度,使学者和学术组织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更加科学有效已经刻不容缓。健全的学术权力制度,是大学学术权力有效行使的保障。

二 原因

大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在于其教育性和学术性,在教学、研究和智力服务等学术活动中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发展之所以呈现目前的状况是由社会政治原因、社会经济原因、社会文化原因及大学自身原因决定的。

(一)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对学术权力认识层面上的不足

“文化可以作为经济政治的中介而作用于教育,也可以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文化对高校的各个方面无不发生影响。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存在“学在官府”“官学合一”“学而优则为仕”的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形成的封建思想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致使学术权力的发展长期以来不受重视。

“学在官府”导致我国古代没有重视学术权力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有秦朝的“焚书坑儒”,有汉朝的“独尊儒术”,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有明清两代“大兴文字狱”等事件,无不抑制了学者和文人的思想,学术自由受到控制。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和现象更影响深远,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学有所成的标志。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学术权力在我国的长期不受重视,行政权力主导大学的管理。而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存在,致使有些人把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当作“官”来做,把教师、学生当作“管”的对象。高校是开展教学和学术活动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大学中管理干部跟党政机关干部一样的级别和待遇,造成官本位思想在大学盛行。更多人关心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学术权力,不能专心从事学术工作。截止目前,在我国大学中行政部门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淡化,忽视学术民主和师生的学校主人翁地位与权力,把学校中的学术机构、教职工代表大会当作行政工具,甚至只作‘摆设的现象并不只是个别高校的问题。

(二)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因素造成了学术权力在实践层面的問题

1 社会政治原因:长期以来的高校行政领导体制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深受政治的制约,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大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大学作为事业单位成为党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大学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大学的领导核心,把握办学方向,把握大学人事任免等。校长是大学的法人代表,是行政权力的最高象征。我国大学的管理权掌握在校长和党委手中,大学一直是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机构而存在的。这种大学管理过于政治化,不利于大学学术权力的发展。

此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而政治事件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建国后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和迫害,已把知识分子置于社会边缘,剥夺了他们的言论自由,压抑了他们的学术思想,致使学术权力的发展受阻。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辨证关系做了科学的论述。1992至1993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强调“经济发展,教育科技先行”。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总结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且针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抗典”斗争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概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新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为大学学术权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社会经济原因: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对政府的过分依赖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建国初到八十年代,社会总需求通过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来反映并予以实现。计划是整个社会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大学对政府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大学长期处于政府主导管理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无庸质疑,我国高等教育增长的直接动力来源于经济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付诸实施,国务院批准《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1982至1985年高校招生年均递增25.3%。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在1999年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时候,正值国内经济发展的低谷,民众消费能力比较弱,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作为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教育,必须要求其与之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2010将要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比1998年增长了47.3%,2000年比前一年增长38.16%,2001年同比增长17.9%。”

(三)我国大学自身特点是造成学术权力在高校内部管理层面上问题的原因

就我国大学自身而言,学术机构、决策机构官僚化,行政领导在各个方面都拥有很大的权力和权威。大学缺乏学术权力得以立足的外在制度保护,又缺少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内在制度环境,大学的管理还主要依靠行政权力来保证。在我国大学中,行政级别和“官本位”在管理中占据主导位置,大学内部亦形成一个权力金字塔,行政权力居于主导位置。校长管院长和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管院长和教学科研人员,院长管教学科研人员,学术权力被淹没在行政权力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学术权力规约机制,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机构设置及其权力的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大学学术权力的发展。

參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