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杂志文章正文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1        返回列表

贺丽励

[摘 要]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标志,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存在学科建设“政府化”、“虚拟化”、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学科数量膨胀、学科结构雷同、重视硬件投入而忽视对人才的投入等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要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注重学术队伍、学术成果、学生质量、学术声誉等的培养与改善;构建个性化的学科投入机制;完善学科运行与管理机制,推进学科国际评估;确立共同且清晰的学科使命;强化绩效评价以及树立大学科意识,鼓励交叉学科发展。

[关键词] 一流学科;学科建设;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1-0004-03

高校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是根本和基础。无论是建设平台还是组织创新团队,最后都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突出學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价值追求。

一 一流学科建设提出的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见,建设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先后经历了面向行业的专业教育、面向学科的专业教育和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面向行业的专业教育。20世纪50年代模仿“苏联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由于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大学生知识面不宽,缺少适应性和创造性。第二阶段是面向学科的专业教育。20世纪80年代后,模仿“欧美模式”,实现高校合并,按照学科设置专业,使中国大学的专业种类从一千多种下降为二百多种,此时的“专业”实为“三级学科”。第三阶段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随着以科研和创新为主体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目的乃是促进“人人创业、万众创新”,“让创业成为一种习惯”。

二 一流学科的内涵

学科是探究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性范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学科概念进行了界定。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包含知识和组织两种形态方面的涵义:一是作为一门门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沃勒斯坦提出,所谓的学科实际上同时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科是学术范畴;其次,学科也是组织结构;最后学科还是文化,即属于同一领域的学者们具有共同的阅历和研究方向。宣勇认为,大学学科语义上即指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组织的细胞。潘懋元阐述道:学科是观念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结合体,是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的统一体。内在的观念建制指的是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范。外在的社会建制指的是学科必须拥有专门独立的社会组织(如学院、系等)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管理和内部交流机制,其建立过程是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过程。

世界高等教育有两大体系:欧洲大陆传统体系和盎格鲁北美传统体系。欧洲大陆传统体系强调政府控制,看重学科的实践标准,认为学科是一个教学的平台育人的平台。盎格鲁北美传统体系强调学术自由,重视学科的学术标准,把学科作为科学研究的平台,目前这一体系占主导地位。因而美国科学基础数据(EI)成为了当前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当前世界有三个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排名体系:上海交大的大学学术排名体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泰晤士报的排名体系。综合三大排名体系可知,一流学科的标准主要包括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和一流的社会服务。

三 一流学科建设的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可以促进我国一流大学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学科水平决定大学层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建设一流的学科,而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知识和高技术成果。只有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有效形式把学科水平提上去,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才有更大的后劲和潜力,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持久。

四 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

赵蓉英等依据《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2015-2016)》对中国学科发展的质量所进行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学科的发展已很全面但多数学科的竞争力还较弱;第二,中国已有一些科研机构的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甚至前列;第三,中国进入ESI排行的科研机构数学、科数及学科竞争力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在高校;第四,中国的科研机构在22个学科的排名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化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3个学科的排名整体比较靠前,表明中国的化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的学科竞争力较强。

五 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大学学科建设“政府化”

这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明确了大学学科建设自上而下的行政序列,确立了整体性的大学学科层次结构和分级建设的基本秩序;二是将建设重点学科的行为逐渐衍生为各级政府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基本方式。政府自上而下地择优选建大学学科导致学科分类的建设标准有所缺失和对学科概念的随意理解和解释。endprint

2 大学学科建设“虚拟化”

在学科升级的基础上,大学学科建设聚合各种学科要素以发挥规模优势,建设“虚拟化学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学实施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凡是与大学发展相关的建设要素几乎都被纳入到各类学校学科建设的政策文本当中,导致学科建设的管理难以操作,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始终无法对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的学科建设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客观评价。所谓评价也仅仅是评估学科的建设行为和学术成绩,而非评估学科自身。

3 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

在目前高校的学科建设中“学科壁垒”、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之间的鸿沟仍然难以逾越,重点学科的示范带头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按二级学科划分进行的重点学科建设模式在科学发展处于以分化为主的时代是切实可行的,但在跨学科研究兴起、交叉学科跨学科等融合性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纯粹单个的学科点已很难适应目前的需要。

4 学科数量膨胀

现代大学学科建设更大的困境还在于一旦学科划分之后,学科制度就成为保护前期知识规划结果的堡垒,学科的内部就会迅速滋生出一种保守主义的傾向,强化本学科的合理性,反对学科重新划分或跨学科研究,大学只能不断增加学科数量和研究人员,大多数学科逐渐丧失了学术资质,仅仅成为了获取学术资源的一种工具。

5 学科结构雷同

我国高校学科布局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重点学科集中在少数高校里面,而且重点学科集中在少数学科门类里面。另一方面,同一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被同时建在多所学校中,学科建设中存在局部过剩问题。这导致竞争有余而协作不足,从而失去了在同一个学科领域里面进行互补发展、系统发展的坚实基础。

6 重视硬件投入,忽视对人才的投入

学科建设投入重视实验设备和条件的改善,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缺少制度性的财政保障。我国高校的仪器先进,实验室装备早已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现有的学科建设制度中缺少用于人力的经费,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没有人才,学术产出也不可能持续地增长。所以很多高校出现了重点建设的学科设备经费花不完,到年底学科突击花钱的现象。

六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举措

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平台,是教学育人的平台,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平台,是社会服务的平台。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从学术队伍、学术成果、学生质量、学术声誉等维度进行考虑。同时,也要完善学科评估,确立学科使命,强化绩效评价,鼓励交叉学科的发展。

1 构建一流的学术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学的生机和活力在于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专业建设,而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主体,学术大师更是现代高校综合实力的最主要标志。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建设任务之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好的学科队伍形成的关键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形成创新团队。大学要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制度、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的政策系统、操作系统和追踪系统,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评价工作。同时,要更加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构建以学术大师、院士和高水平的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为学术骨干和大批博士、博士后参加的学术队伍。抓好领军人物,推进团队建设,推动学科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与引进一流人才,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 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

一流的学术成果是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准之一,科研成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体验。因此一流学科必然要以一流的学术成果为标志。

3 培养一流的学生

学生质量既指生源质量更指培养质量,培养一流学生是一流学科的另一重要标识。中国一流学科与国外一流学科的一个重要差距是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一流的学科以一流学科群的形式出现时,培养一流的学生就不再困难。

4 具备一流的学科声誉

一所大学学术声誉归根结底来源于这所大学的学科声誉,一流学科拥有一流的学科声誉。学术声誉与一流学科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学科的学术声誉是一流学科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学术声誉可以为该学科吸引一流的学术人才,一流的学生以及优良的学术资源。

5 构建个性化的学科投入机制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充足的财政投入是前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完善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办法,调整投资结构方向,实现以物投入为主向以人投入为主的转变。从人力、财力、物力和学科发展水平看,高校很难保证各类学科和各个研究领域都能够取得突破,因此,学科建设必须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有限的财力在主要的研究领域形成突破,建立补缺性、持续性和竞争性的个性化经费投入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打造一批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和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

6 完善学科运行与管理机制,推进学科国际评估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完善的学科运行机制是关键。重点是要完善学科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学科建设评估,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公信度。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目前已开展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已于2016年4月底启动。在国际上,主要的大学排行榜和知名大学都陆续开始采用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最近几年来,ESI指标也受到我国各高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遴选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施高校综合投资等重点发展项目中,把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ESI全球学科排名因其数据权威、针对性强、领域齐全、国际可比等特点,已经成为衡量各个高校在全球同类学科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文件中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学科国际评估。高校选择相对能冲击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进行评估,使学科国际评估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按院系进行评估,既有利于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评估标准,也能实现评估过程的有效组织管理,使高校真正实现“以评促建”,完善学科建设的内部质量控制。高校要进行学科国际评估,要以国际一流标准为主。要引入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竞争机制,根据绩效评估发展状况,实施即时调入和周期性调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一流学科国内外标杆学校追踪体系,对学科发展进行动态监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