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杂志文章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满强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舆论文化等在內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高校必须有大局意识,秉承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将党性原则贯穿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方方面面,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18-02

一 新媒体的主要内涵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分类

新媒体是什么?在英国学者理查德·豪厄尔斯看来是难以简单定义的,他认为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是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可能已经过时了。狭义上的新媒体是指相对于电视、电影、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博客、搜索引擎、手机短信、数字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等,其中有新的媒体形式、新的媒体硬件、新的媒体软件和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影响日渐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脆弱、西方文化霸权强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随着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平台快速发送语音信息、视频、图片和文字,与他人跨时空和跨地域地沟通交流,发表各种观点和看法。大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充满激情、充满好奇心的群体,是难以揣摩的。他们对于问题的关注大到国际事件、社会事件,小到同学的个人隐私。真的是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最主要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校园生活。

二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涵

(一)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针对国内的某一事件、社会上的某一现象等表达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大学生网络舆情则指大学生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国际上的重大问题、国内的时事政治、校园生活甚至娱乐八卦等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涉及高校学生关心的校园各类公共事务,体现在教育制度、学术建设、寝室后勤服务、学费缴纳、食堂伙食等,都是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焦点,这类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消失,通常具有反复性。如果高校不加以重视,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引导,极有可能出现高校网络舆情的反复。

就其实质来看,校园内的热点事件只是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矛盾。但高校特别容易受到国家和社会关注,加上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本身就具有迅捷性,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热点事件一旦附加上情绪化的意见,就容易成为导火索点燃一片舆论,从而迅速社会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容易酿成网络舆情危机。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导致从事件的发生到传播之间的时间大幅减少。有学者研究认为,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网络舆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传播交汇,显现出突发性这一特点。

国家某一政策的出台、某一事情的发生,特别是与大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他们对其特别关注。比如“十八届六中全会”“神州11号成功发射”“双安双创”等问题。关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比如“关于老人摔了扶不扶的问题”“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案”等,大学生都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纷纷利用网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行激烈的讨论。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地,学生是校园的主人,因此他们对于校园内跟他们的利益有密切相关的话题十分关注。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设备、校园的安全问题、奖学金发放政策、食堂食品卫生、后勤服务、社团建设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此高校要及时做好监管和引导。

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一)掌握主导权,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新媒体环境下,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阵地建设,掌握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及时了解高校师生网络舆情的动向并提前做好准备,充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

(二)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

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都是来自生活经验,缺少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导致个体在面对社会热点人物评论、热点舆论事件时,表现出来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学生被一些负面言论或者事件的表象所迷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爆料等疯狂传播,甚至表达不成熟、非理性的观点。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工作者使用网络媒介的技术条件有限,获取网络信息的宽度和广度有限,严重缺乏对高校学生的有效引导,在遇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时候只能采取回避、删帖等方式进行“冷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仅凭个人的理解和浅显的社会经验去感知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而不是通过接受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学习来获得媒介素质,自然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媒介表达理性的声音和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

近几年,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预测和网络舆论的有效疏导,不仅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同时也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甚至是“00后”大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各种网络热点和微博大V的评论都能迅速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热议。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高校学生的网络言论过度自由,甚至剑走偏锋,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观点的汇集发酵使得网络舆论往往向极端化、偏激化发展,进而酝酿极端化舆论。由高校学生引发的网络群体事件甚至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恶性事件不仅严重威胁着校园的和谐稳定,也为社会安全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危机公关需要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也要提升引导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高校面对的不再只是学生和家长,需要担负更重的社会责任。

四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引导全校师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将高校营造成弘扬主旋律的舆论阵地。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或议题,撰写有深度、有说服力、易理解的时评文章,善于将文件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动态监控。通过校园网主页新闻、政务公开、学生网络社区探讨等多种形式开展舆情引导,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高校是社会科学文化的高地,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正向地引导能够促进大学生心智的成熟,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队伍的建设,发挥这支队伍的正向引导作用。注重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对于网络上具有突发性和非理性特征的校园舆情事件,要做好跟踪防控,在24小时内控制好网络舆情的发展,并做好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引导作用,组建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将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以及心理教育、应急事件管理和舆情管理的专家学者充实进来,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责任机制。再一个要注重“意见领袖”的培养,培养一批有思想、有主见、够活跃、懂传播且具有政治敏锐性和一定学生影响力的“学生意见领袖”,打造一支包括高校领导、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在内的网评队伍,及时抢占传播阵地,把握好网络舆情发展的导向,使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正气、有底气、有立场。

目前,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取代传统的校园贴吧、QQ空间,逐渐成为校园网络舆论新兴阵地,大学生更加注重张扬自我和个性成长,其多元化、普泛化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监测更难把控。在此形势下,高校更要在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指导下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环境育人,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要用好新媒体资源,创新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题材等,重点发展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微视频等,紧跟网络最新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先机,从网络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甄别,到网络信息的预警、应急处置等,全方位构建舆情引导机制。要搭建融媒体平台,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又要注重新兴媒体的即时性和多样性。当出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高校应该及时通过校园网主页、校报校刊等澄清事实,秉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广大师生做好解释工作,引导学生走出舆论误区,探索高校“中央厨房”新闻舆论宣传模式,通过“线上报道”引领“线下舆论”。同时要特别注重发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校园网、手机客户端,即“四微一网一端”的引领功能,健全传播体系,打破壁垒促进渠道融合,全面提升舆情引导能力,在融媒体条件下推动高校舆情工作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丽慧.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6.

[2]徐振祥.新媒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西南交通大学,2010.

[4]王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J].办公室业务,2012(3).

[5]肖俊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