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朱飞 任亮

[摘 要] 供给侧改革通过促进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有效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供需平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突出的供给侧问题,即创新创业人才的低水平供给和无效供给相对过剩,而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水平供给和有效供给相对短缺,导致大学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难与高技术、创新型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高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从明晰供给理念、改革供给要素和完善供给方式等方面深入开展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9-0024-03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即将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从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创业型复合人才需求和科研成果轉化为生产力等方面的需求未能引起许多高校的足够重视,进而导致这些方面的有效供给不足。对此,近年来国家和教育界开始倡导高校要由外延式发展(注重速度、规模、数量的形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结构、效益的综合提升),就是要实现从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转变[1]。因此,高校应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改革传统的发展理念与办学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供给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双创”方针政策的引领下,高校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论、知识、精神和能力的研究与培养活动,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增强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水平供给和有效供给,为社会供给大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

作为我国高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理应充分借鉴经济社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做法,对自身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进行改造和升级,整合和优化创新创业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探索引领和适应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路径,更好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提质增效,培养大量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多样化地就业。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从明晰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理念,改革供给要素,完善供给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 明晰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理念

供给侧改革作为一种从供给端进行改革的发展方式,需要从供给类型、质量、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理念的革新与定位,引导和推动供给侧改革发展进程。地方本科院校应提高对供给侧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主动将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当前需求与培育创新创业发展的生力军相结合,减少创新创业人才的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人才供给。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从立德树人的本位出发,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地成才就业为根本宗旨,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高校功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状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指向和发展依据,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全面化培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性、创造力、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应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创造经济利益的感性化、功利性认识上升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更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和岗位,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与实战能力,提高创新创业型毕业生供给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性,实现有效的、精准的人才供给。创新创业教育应摒弃急功近利的理念,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训练[2],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和发展基础。地方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企业家,更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在创业者,以及基于职业、岗位体验和经验的创新创业者,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从“求职”向“谋职”延伸,在获取一份适宜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为社会和个人谋求更多、更好的职业岗位,创新大学生就业视野和方式。

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师生整体的学术综合素养、办学资金支持、研究性教学科研资源与发展实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应用型教学科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与重点大学形成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的办学格局,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从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本土化、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既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又具有创新创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供给要素建设

供给侧改革需要对已有的供给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激活发展要素,为供给增长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从供给侧角度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师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较弱,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有限,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创新创业发展氛围不浓等问题。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从创新创业教育供应链的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物力资源、发展环境等方面增强有效供给。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人力资源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力,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趋势进行广泛的调研,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大学生等三大主体进行针对性建设,提升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由校内专职教师,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企业管理者或培训师、风险投资管理者等为兼职教师的师资队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管理制度,激发高校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与管理人员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培训与培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理论、实务运作等方面展开,完善岗前培训、课程轮训、自主研修、校外体验和基于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进行自主创业与合作创业等方式。例如,选派校内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一些创业教育开展较早,形成成熟创业教育管理经验的高校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人员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素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鼓励和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基于自主创业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支持和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开展项目合作、兼职、离岗等形式的创业活动。鼓励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对外直接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以及自主创办企业活动。

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大学生是社会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应积极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培养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高校既要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适性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又要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和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增强大学生对“为何创业、何时创业、如何创业”等方面的认知,让大学生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业思维、创新型技术与市场要素有机结合,积蓄创业资本,提高现在或未来创业的科技含量、新颖性和成功率。例如,通过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比赛、项目、训练和实践体验,激发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与创业的实战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水平。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充足的经费予以保障。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得到的政府拨款总额有限,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软硬件建设。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不断通过多种形式筹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既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又要获取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和银行的专项贷款支持,申请社会有关机构和个人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例如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以及引导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筹资创新创业资金。同时,高校应积极设立创新创业资助项目和风险基金,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降低他们创业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探索活动,提高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创业潜力、创业优势和核心技术的项目重点提供初始资金扶持,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亮点和范本。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物力资源建设

充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设施资源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改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确保实践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特殊作用的有效发挥[3]。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各种教学设施建设,包括各种科研实验室、教室、校外合作基地等资源,在现有学科专业实验实践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所需的专门实验设施设备与场所,将其作为创新创业科研(模拟)训练、实践教学的专门载体,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示范基地。同时,在校内外广泛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培育高水平的创业核心知识与技术。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园,参与地方政府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园、高新科技园等,深入推进大学生众创空间建设。

(四)打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人才培养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下进行的[4],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引领大学生自主选择就业形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弘扬创新创业文化的正能量,培育经世致用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倡导基于创新理念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文化,弘扬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把创客、成功创业者的精神和行为事迹作为重要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文化。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应精心设计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组织评选、表彰创新创业典型人物事迹,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知识、理念与方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创新创业方面的主题报告会、讲座、论坛、专题班会、第二课堂等活动,让大学生熟知国家和地方的创业政策,增强大学生潜在创业者的创业信心与行动力。

三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方式

供给侧改革通过对供给资源进行结构优化配置,打造更加有效的供给方式。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方式应注重内部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入手,注重相关机构的协同性,明确协同推进的内容与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从由某个或几个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教学院系)分散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向集中式的相互协作转变,构建校内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完善创新创業学分累积与转换、弹性学分制(协调创业与求学的时间安排进度)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不同年级、专业、兴趣等类型大学生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进程、求学方式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供给体系。同时,不断扩大合作的领域及范围,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事业单位等建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与科技园区的对接力度,建立“园区”创业教育模式[5],不断探索与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方式。

根据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应做好两种创新创业教育供给方式的改革与完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以专门学院推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式。近年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整合和优化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继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学院,以统筹创新创业发展工作。例如“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学院、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等称谓的机构。这些专门学院应不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改革与发展,打造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学、管理、研究融为一体,建设成为创新创业项目种子库、创业人才孵化库和创业信息指导服务库,以及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专业智库,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质量。在机构的管理上,应以校级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委员会或小组为统领,以学校有关机构和人员成立的理事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决策咨询机构,统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与实践基地建设、竞技比赛活动、创业实践指导与服务等具体工作。

二是加强基于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方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引导所有的大学生“开公司、办企业”式的自主创业,也应培养大学生基于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核心素养塑造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结合,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推进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案例研究、创意设计、项目策划、技术研发、创建企业等模拟训练或体验的形式,促进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机互动,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同时,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制度,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发跨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和复合型课程,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优化组合,增加边缘性、交叉性、实用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比例,围绕创新创业知识流程培训、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研发能力培养、模拟实训、成果培育孵化、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合理分配创新创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基础性建设环节,旨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引导和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围绕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兴趣、特长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形式创造新职业、新岗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地方发展资源谋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内容、方式和质量保障措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科技型和应用性,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创业的新型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5.

[2]郑晓静.创新创业教育须做到“四个面向”[N].人民日报,2015-10-28.

[3]杨兴林.大学本科教学方式的回归与创新[J].重庆高教研究,2017(2):9.

[4]辛越优,倪好.论创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0.

[5]陈怡欣,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三方协同支持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92.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