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校教师德才兼备的修养路径
杂志文章正文
高校教师德才兼备的修养路径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唐田田 祝庆利 曲翠平

[摘 要] 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高远的志向,同时要具有高尚的品行、较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专业理论水平自不必说,教学技能在实践中得以锻炼提升。而人才培养需要全方位素质的提高,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合格的高校教师既要有长远的眼光,又要有宽阔的胸怀,包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耐心地言传身教,无怨无悔地奉献付出,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每一个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 思想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责任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9-0068-02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要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需要教师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以及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来自实践锻炼,而教育思想却是不断学习的结果。高校教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一 强化思想修养,具备远见卓识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是指路的明灯,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建设一支思想先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在信息向智能转化的过渡期,各种思想的互相激荡,大学不再是一方净土,高校教师要有正确认知,用先进的人生理念教育大学生明真假、懂善恶、辨美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专心做事,静心做人,高校教师不能满足现状、停滞不前,要有远见卓识、进取精神,带领大学生依靠学习实现理想,依靠拼搏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一)具有鲜明的立场导向

高校教师为谁教,为了工资、个人名利职称还是为国家民族及大学生的前途未来发展而教。目标不同,教学的效率自然不同,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鲜明的立场,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政治方向,以德育人,德育为先。德是人的灵魂,道德是人自我完善的重要力量。如今,道德滑坡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个人素质的同时,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做道德的传播者。首先,讲道德要先立自己的道德,做道德的模范,时刻用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自己严格要求。道德具有自律性、渗透性、社会性,当个人享乐主义横行,损公肥私、见利忘义现象频繁出现,道德便成为纠正顽疾的良药。其次,修道德,高校教师不仅有教书育人的本领,更有沉重的社会责任,师者,表率,高校教师要自觉强化思想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在执教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只有道德思想达到一定高度,才有教书育人的资格,强化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向真善美靠拢。荀子曰:“好品行靠后天学习。”品德高尚的教师以身作则,培养道德高尚的学生,在鲜明正确的立场指引下,教育工作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

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天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高校教师各有所长,但秉性不同,专业不同,执教方式千差万别,层次参差不齐。责任意识是衡量教师质量的水准,责任有大小高低之分,责任每个人都有,就看敢不敢、愿不愿担当。高校教师教书是责任,更有育人的责任。人才培养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大学生处于身体思想精神的成熟期,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年少轻狂,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最是难教,若高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育工作得过且过,有可能误人子弟,小处看影响大学生一生的生活,大处讲可能耽误民族复兴的进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校教师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现象非常普遍,既需要强化管理,明确责任意识,在其位,负其责,无怨无悔,无惧困难,因为责任而历练教学能力,提升文化修养,提高思想觉悟,扎扎实实把教育工作推向深入。高校教师应着力解决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义务,力争不让一个大学生掉队,努力做大学生信任依靠的良师益友,绝不能蜻蜓点水般地教学,沉下心气,扑下身子,把日常工作落到實处。

二 强化技能修养,业务精益求精

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化活动,教育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教育引领人类进步发展,教育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融。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技能是关键,尤其大学阶段,大学生有了独立的思想,喜欢逐新猎奇,教育过程越加困难。要完全胜任高校教学,高校教师仅有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有精湛的教学技术,高尚的人格示范,用心用情去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教学的成功。

(一)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执教风格

教师的才能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自己独特高效的教学风格,这与他们的专业有关,更与本人的性格、秉性息息相关。首先,高校教师要有所作为,必须有敬业爱业的态度,做到教课的语气温柔委婉,声音抑扬顿挫,态度端正,对所讲课程内容理解到位,表达的恰到好处,感受教学的辛苦,同时体会教学的快乐,有敢想敢干的作风,不抱着死板的教法固执己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教学。时代发展,每一个大学生也随之改变,看得见的是身体成长,看不见的是心灵变化,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其次,高校教师要实现完美教学,必须脚踏实地,把教学当毕生追求的事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教师有教学幸福感,学生有学习的快乐感。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学生从事劳动及呵护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要不断强化义务素质,用内部的自我修养反思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技能修养;与外部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学氛围的创设形成合力,促进教学走向成功。

(二)不断创新智慧课堂

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智慧课堂建立离不开智慧型教师,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课堂环境优化、设计,是智慧课堂的前提,智慧课堂以培养高智能的创造人才为目标,依赖“大数据”“云计算”,强化课堂教学应用,重塑教学结构,教学讲究个性、探究、混合、高效,教師要做身体力行的表率,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在个人名利得失,整天忙于论文发表,职称评定,在名利场上奔波。首先,正风正纪,强化高校教师责任感,明确教书育人和本人的功利得失无关,把教师思想统一到教育战线,做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尤其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渊博的学识体现在日常教学里。如磁石吸铁一样,紧紧抓住大学生,才有可能完成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利用智慧课堂教学,不断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利用现代科技产品的优势,把书本知识、人生道理、社会经验有机结合,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引领大学生自觉追随。

三 强化知识修养,开拓进取创新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有书本和社会生活两种形式,书本知识是人类进步经验的记录,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依靠学校集中传授,大学之后,就开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高校教师的知识积累越多,教学越得心应手。

(一)保持谦逊心态,厚积而薄发

高校教师把姿态摆低,才能获得大学生更多尊重,教师应谦逊,学习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常有本领恐慌,常存敬畏之心,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首先,高校教师应有忧患意识,为国家未来忧虑,为人民幸福忧虑,为大学生前途忧虑。忧虑是激发潜能的导火索,是能力的蓄积池,是内生动力的源泉。社会飞速发展,高校教师可能在某一阶段做出可喜成绩,但时过境迁,曾经的光环瞬间黯淡,知识更新越快,教师的危机感越强烈。因而高校教师必须保持低调,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深度学习,不断思考,发挥专业强项,广泛涉猎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向先进模范看齐,找差距,补不足,保持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这种习惯保持下去,传授给大学生。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往往经不住功利引诱,感觉读书无用,厌恶学习,只重视外在的物质追求,忽视内心精神的充实,喜欢张扬自己的特性,不正视自己的弱点,影响学习进步。高校教师要耐心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明确学习是进步的唯一路径,不学习终究被淘汰,一个人落后则受贫穷,一个国家落后则挨打受欺负,调整好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心态,对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的建设人才很有帮助。

(二)保持终身学习,理性感性相结合

智慧型高校教师都具备终身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习惯,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生命知识。技艺高超的教师会恰到好处地反问、提问,诱导大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有用的学习中,掌握思考探究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自己有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还要把这种好习惯在大学生中传承发扬,认知学习的意义,体会学习乐趣,主动地学习,明确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会随波逐流,坚定理想信念,创造生命奇迹。

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既要有感性的热情,又要有理性的思考,有长远的眼光,以民族前途、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为人生奋斗总目标,立足教育一线,兢兢业业倾力执教。理性是教学技能提高的前提,遇事冷静,有的教师虽然出发点不错,但性急冲动,口无遮拦伤害大学生自尊,其效果恰恰事与愿违。因而,遇事应慢慢说、商量说、柔和说,使大学生心悦诚服。感性是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大学生的喜爱,如阳光一样温暖,滋润大学生身心成长,合格的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广征博引,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巧妙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引领大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大艾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