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趋势
杂志文章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雷世鑫 杨亮 孙董平 徐婕 高蓉 李红强

[摘 要] 新建本科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本科教育理念、教学与研究能力、内部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多问题,应该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这个核心,多渠道、多途径加速形成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9-0066-02

新建本科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本科教育理念、教学与研究能力、内部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多问题,原有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学校人才管理体制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定位及环境的要求。要发展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必须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历史性机遇,切实履行好学校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迅速行动、主动担当,通过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数量、质量,来满足应用型、技能型本科教学体制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一 新建医学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

新建医学本科院校是在原先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教育,师资队伍情况虽然能基本满足本科院校的教学条件,但由于在短期内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质量问题不能很快解决,再加上本科医学教育对师资队伍要求高的特殊性,其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不够理想,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距离办合格的、较高水平的本科医学教育还有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应用技能型本科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不能支撑学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目标的要求,需要尽快解决。

(二)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严重缺乏

学科、专业带头人的能力决定学科的发展速度以及学科、专业的兴衰,是学科、专业成长发展中的核心。学校专业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紧缺,骨干教师、高水平教学团队欠缺。教师队伍中理论课教师较多,但缺乏真正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另外由于学校升格的需要,短期内快速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致使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存在着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教学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就导致了新升格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而不是橄榄型,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严重缺乏,对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很难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三)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升格本科院校在教学条件、管理制度、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校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事业心。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工作责任心不强,教育教学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四)教师重教学科研、轻德育

医学院校要培養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教学,轻德育的现象,课程思政能力不强。另外,现行的教师职称晋升、职称评聘等工作评价体系逐渐加大科研比重,教师还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科研领域,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指导中分配的德育教育时间不多,从而削弱了高等医学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工作效果。

(五)定势思维,创新能力不强

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高低可以对未来高校教育实际管理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只有自身拥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的教学,部分老师和管理者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工作方式、方法仍然停留在以前固有的状态下,思维模式及管理理念跟不上高等教育和学校人才培养发展的现实需要,工作有效推进效果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创新和创造力,也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快速推进。

(六)学校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的管理体系中,激励机制处于核心地位,深刻影响着高校教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发挥的程度。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中普遍存在激励措施不当、激励内容不全、激励方式单一和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工作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

二 对新时代新建医学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突出立德树人之根本使命,《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有教师,特别是医学院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强化课程思政能力,切实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二)始终坚持学生中心地位,促进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工作,一切工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杜绝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本科教育,提升教学能力

聚焦“四个回归”,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促进专家、教授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完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应有的重要作用。

(四)制订前瞻性计划,对现有青年教师进行个性化培养

学校应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与特长,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在学历方面的培养,鼓励和推荐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全方位培养,通过传帮带、业务学习、督导听课、观摩教学和技能比赛等制度和方式,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树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必须为教学服务的观念,反思教学中的现象和规律,开阔视野,为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五)围绕人才培养需求,科学补充师资

对现有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科学制定教师补充计划,瞄准人才梯队建设,立足学科建设需要,按照亟须补充、宁缺毋滥的原则,分层次、保重点、有计划地引进人才,优先保证传统优势学科、本科专业教学急需人才;在注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及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引进的同时,要进一步储备人才,在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兼顾补充优秀人才。

(六)以学科建设引领教师队伍发展

以学科建设引领教师队伍发展,就是要推动人才和学科的融合。新建本科院校要以重点建设学科为抓手,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平台,及时遴选一批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产生主要有自发累积型、行政助长型、引进嫁接型、內部选择型、交叉衍生型等形式。但随着学科的发展,高校根据各学科的发展规律和队伍建设要求,急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方式方法,以突显战略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资源整合配置能力等内容在学科带头人遴选中的作用。形成覆盖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通过搭建学科平台,实现由个体优势向群体优势的转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时,树立开放式教师培训观念,制定计划,创造条件,安排教师以业务培训或访问学者的方式赴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深造,通过实践锻炼和联合培养,使教师最先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先进技术,迅速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促进教师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

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和对事业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建立、健全促进教师干事创业的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激发教职工潜能、工作激情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局面,促进学校的发展与进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开启,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给新建本科院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必须紧紧抓住“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培养基层“卓越医生”服务基层卫生健康,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创新点,突破口、增长点,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加速形成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一流师资队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通讯作者:杨亮)

参考文献:

[1]吴爱武,蒋月婷.新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8(8).

[2]徐硕,关少化.大学学科带头人领导行为特征文献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7).

[3]周春辉.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突破[J].中州大学学报,2018(2).

[4]荣浪.新时代加强高校医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8 (14).

[5]肖纯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8(4).

(责任编辑: 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