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杂志文章正文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廖红

[摘 要] 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学选修课,对培养有创新思想、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和塑造其人文精神起到很大作用,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好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资源,教书育人,以“课程思政”教育为载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奋斗向上的动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找到实施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9-0098-03

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启动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同时,高校对选修课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学选修课,应坚持立德树人,以“课程思政”为载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积极探索中国文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发掘该门选修课的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真正将该门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去,并与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

一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着重指出了思政课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指明了高校其他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要依靠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而且要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的其他各类课程当中。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挖掘、发挥這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优秀的中国文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立德树人,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特色课程之一的中国文学选修课就是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让大学生对中国文学经典篇章有相对较为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适应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通过学习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引导大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中国文学中优秀人物的事迹、精神营养化为今天人格成长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为其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道德素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

高校开设了众多选修课,网络在线课程和课堂课程同时进行,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但也出现了学生盲目选课,他们更倾向于选修容易过关,写个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或者交个视屏作业的社科类选修课,只为混够学校要求的选修课学分而来,导致有的大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上,极易忽视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由于选中国文学选修课的学生很多,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加上该门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不够,导致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高校担任中国文学选修课任课教师的文学专业素养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个别任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并不能做到完全把“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去。体现在教学中,只是注重中国文学知识的讲授、学生能力培养,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选修课堂教学的意识,割裂了知识的讲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的关系,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正是因为个别任课教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该做的事,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可以不必管,只需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即可,导致选修课弱化了“课程思政”教育,任课教师只为讲课而讲课,缺乏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塑造人文精神。

(二)缺乏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高校是大学生求知成才的场所,更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当前,受社会不良因素如功利主义进入校园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还未达到全面有效的程度,大学生在中国文学选修课课堂上玩游戏、聊天、看其他在线课程的“低头族”屡见不鲜。出现这些问题,固然与部分教师授课乏味、教学方法陈旧和课堂吸引力不足、东拉西扯等有关。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地讲解文学作品,没有深挖中国文学的现实价值,缺乏师生互动,不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课外也无有效的路径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其实质是缺乏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去的理念,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听课。

(三) 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中国文学选修课在教学运行中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能让学生激发兴趣、受益终生的评价体系做指导,没有把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作为评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根本指标,任课教师实施教学时随意性大,重知识掌握和考核成绩,轻道德素养培育,没能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在授课内容上,以教材内容为主,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任课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道德养成,故德育分值给的模糊;加上开卷考试写论文,学生到课率也不高,这就导致学生根本不好好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只是在网上收集资料、复制粘贴,抄袭成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选课学生并不认同教师教授的知识,只为混学分而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该门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的结果。

(四) 高校缺乏担任中国文学选修课的优秀师资

高校开设了中国文学选修课,却缺乏优秀师资任课。甚至有教师认为开设中国文学选修课简单且容易讲,还可以凑工作量,学生也喜欢这样容易过关的社科类课程。加上有的高校对选修课的教学管理不严,选课学生逃课比比皆是,又无激励教师讲好选修课的奖励考核机制,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优秀教师不愿上选修课,加上没有系统地对任课教师进行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选修课的教育培训,教师也缺乏到其他高校观摩学习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学的机会,创新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吸引学生学习的讲课艺术,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把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优秀资源、优秀人物精神和价值引领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选课学生就算坐在课堂中,也难以听入心,他们从内心并不认可任课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现实价值。

三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全面提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学选修课程也必须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大“思政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有中国特色的选修课程,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立德树人。

(一)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高地,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立德树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落到实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资源,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与高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协同发展共同育人的大格局,通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中国文学选修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中国文学知识传授、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本领、有健康身心、有担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程“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中国文学选修课程要改变以往只围绕知识讲授而不注重道德培养的弊端,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国文学选修课程应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从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上入手,设计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学作品融入教学,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更好地发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滋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中国,在与世界的对比中找出中国存在的差距,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坚定信心,勇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文学选修课程应加强课程的整体设计,系统设计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文学案例融入中国文学作品讲授中,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人文精神融入课程,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立足中国国情,积极采用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 中国文学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要突出立德树人导向

中国文学选修课程在制订课程评价体系时,应围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强化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突出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加“课程思政”实践活动课时,结合本地红色革命资源,组织大学生到红色革命实践基地现场教学,使课程鲜活起来;通过将“价值引领”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中,强化“育德”的教育理念,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改变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向道德素养、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延伸,特别是要在课程评价体系、学生课堂汇报的评分标准中设置德育指标,评价任课教师要注重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能力,作为细化教师教学活动的价值引领效果指标,加大对学生学习效果中德育指标的测量,不再单纯以学生最终写的小论文作为考核成绩,课程的评价体系要突出立德樹人的导向。

(四)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

高校应充分调动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课后走进学生社团、学生园区、学生网络,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选修课教学体系。任课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要求,在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下功夫,推进课程德育实践工作,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任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加大实践育人力度,可以通过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排练中国古典舞蹈汇报演出,也可以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展示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育人作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可通过建微信群、QQ群、校园论坛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引导大学生课外多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让古代优秀人物的崇高精神感染每个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成长为心系国家、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创新人才。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提升健康的审美情趣、锻炼成长。高校要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育人,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组织大学生进行关于信仰的演讲比赛,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育人内涵。高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精准扶贫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作品进校园、进社区展出。

(五)加强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推动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的关键就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高校应加强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教师讲好选修课的奖励考核机制,增强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任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提供坚强保障。中国文学选修课任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做到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选修课教育有机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传播者、实践者。任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培训、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去外校观摩学习等方式,增进“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经验交流,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在线课堂,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鉴赏中国文学作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大学生心灵深处,外化为爱国、报国行动。

进入新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推进各门课程“课程思政”是必然的选择,更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中国文学选修课应在教育探索中不断完善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培养出更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2-21.

(责任编辑: 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