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评价导师制”新论
杂志文章正文
“评价导师制”新论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7        返回列表

[摘 要] 学校教师作为评价的实践者,其评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教师评价意识较淡薄、评价态度不认真、评价行为不规范等等现状,笔者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地方院校教师特性,构建新型“评价导师制”,不断提升教师评价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教师评价素养;教师评价;评价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0-0038-02

教育部2014年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可以说,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热议热搜的话题。作为未来承担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目前的师范生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而教师评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该如何提升?我想构建新型的“评价导师制”是其中具有针对性而且比较有效的办法。

一 何谓新型“评价导师制”

建立新型“评价导师制”是指针对现有师范院校教师评价素养缺失所采取的一項措施与手段。通过确立新型“评价导师制”,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多机会,学懂“评价”、会用“评价”、能教“评价”、创新“评价”。[1]为教师提高评价素养、发挥自身的评价潜力提供一个平台,使之能更加有效地确立奋斗的目标,不断提高评价技能和做到教学与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共同体得以构建。同时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其发展。

(一)新型的“评价导师制”的角色定位

1 传承者

由于评价知识的缺乏,很多青年教师不知如何听评课,遇见问题不知如何应答,这个时候如果能为他们配备一位导师进行引导,及时处理相关问题,言传身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2 合作者

在引导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各项活动,如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等,在活动中一对一或一对二、三地不断交流心得,总结经验,导师既是指导员又是合作伙伴,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进步。

3 监督者

因评价知识较为枯燥,评价技能较难以把控,在接触、了解过程中,可能一些年轻的教师因畏难情绪作怪,出现应付或得过且过的做法。作为导师,此时及时提醒、监督、鼓励,从而使年轻教师能够坚持探究下去。

4 教学者

评价素养的提升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修习。师生之间当导师制的关系确立时,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相关问题的研讨,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5 创新者

导师在与年轻教师共同探讨中,在对于一些评价方法、方式的处理上,由于自身经验较足、理解能力较强,可以说游刃有余,有时结合实际还能得出不同体会,并加以研究,最终更新评价知识,创造评价新方法。

(二)“评价导师制”的特性

地方院校中可以充分利用导师本身具有的特性,构建新型“评价导师制”,重新唤醒人们对于培养评价能力的重视。

较强的评价意识。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摇篮,它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重任。这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劳动更为复杂,渐渐形成较强的评价意识。包括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意识、对学生回答问题前前后后的评价意识、对来自社会各界对自己或学校的评价的理解、判断、分析、反思意识,还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评价的意识等。这种评价意识是非常宝贵的,它是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内在动力。

认真的教学态度。在管理中,地方院校经常围绕“教学” 二字“大作文章”,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时,也逐步养成教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表现在课堂内外,经常听评课。听课时全神贯注,做好听课笔记,包括教师上课的优缺点。评课时对事不对人,分别指出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从而使每一次听评课都是一次好的学习机会,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较高的评价技能。评价技能即是将评价知识应用于评价实践的能力。教师通常运用评价知识设计作业、申请课题、适当选择评价的内容来诊断学生学习效果,分析产生各种问题的前因后果,及时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利用评价结果反思与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等,巧妙地将评价技能运用在教学中。

良好的评价习惯。在教学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把理论的讲解与评价的一些方法、技巧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针对某些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目的在于评价过后学生能意识到哪是对哪是错,这就是评价的魅力所在。评价便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独有的办学特色。在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同班不同课程、不同班相同课程、同一门课程不同任课教师、同专业教师进行比较、分析等,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教师则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评价素养得到提升。

二 构建新型“评价导师制”

(一)实施目标

为了改进地方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中小学教师,通过创设新型“评价导师制”,让教学管理干部、在校教师及学生了解评价知识及技术,参与各项评价活动,从而提高多元评价技能,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突显办学特色,使地方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培养对象

目前,针对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评价素养缺失情况,我们可以分批次、分阶段来进行。首先,选派教育学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到重点大学进修、深入中小学一线学习,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导师到校参与指导工作;其次,在各个教研室组建“教师评价素养提升工作室”,由这一批学有所成的教师与在校教师进行配对(一对一、或一对二、三),共同探讨评价存在问题,研究评价新方法。再次,对校内一般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价意识,转变评价态度。

(三)培训时间及内容

“评价导师制”计划每三年为一周期,从第一年的九月份开始,第三年的七月份结束。一个周期完成后,第二个周期立即启动。每个阶段培训学员不同,学习、思考的内容也都不一样(表1)。各个阶段之间呈螺旋式上升,多方位、多角度的提升教师评价素养。

(四)实施方式

新型“评价导师制”坚持个体指导与整体指导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公开评价与保密评价相结合、全员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在每一周期之始,要求双方实施双向选择,学员选导师,后再由导师选学员, 最后确定每位导师的学生数,学校按照学生数给予导师每学期多少工作量的奖励。在评价中,导师以珍惜教师的情感与体验、以保护教师的自尊和自信为评价第一要务,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导师间组成导师团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听评课活动,多方协作、全方位的商讨问题解决办法。每个学期要求有三次或三次以上主动找导师,探讨问题。

三 新型“评价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一)担任评价导师的条件要高

①拥有高尚评价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经常是通过学习榜样来学习的。作为导师,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待学生则要求既能尊重、信任,又能严格要求,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公平、公开、公正地评价每位学生,拥有高尚的评价道德。②具备过硬评价能力。评价是一门较枯燥的科学,要能够较好掌握并能将它转化为其他人所能理解的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导师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过硬的评价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人之师。③接受专业评价培训。导师对自己要充当的角色在当导师之前应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接受过专业的评价培训,专业知识精通。只有知之深,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得不断学习,进一步充实自我,使自己的评价知识常教常新,得到学员的认可。④自如运用评价技能。这种能力是导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过硬评价功底的结晶。它集中表现在导师处理问题上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分寸,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它是一種高超教育艺术的体现。

(二)开展评价活动要规范

第一步,确定导师。导师与教师会面;第二步,商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对象、评价过程、评价重难点、评价时间、商定发展的目标、撰写评价报告、提出不足、并指导改进意见;第三步,收集评价信息。说课、听评课、问卷调查、访谈、自我评价;第四步,进行评价面谈;第五步,撰写评价报告。包括:评价面谈的讨论记录、新的课堂教学发展目标;第六步,中期检查;第七步,确定进修提高办法。作为评职称、评估优秀的一个参考。

(三)校本评价培训要柔性

一直以来,在校本培训过程中,主办方往往考虑的是如何节省运营成本,所以采取大班当面授课,课后做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许多学员带着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而现场无法得到解决,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与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产生脱节,从而对在职培训产生抵触心理,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针对目前对评价的认知,所以开设时有必要让学员转变观念,树立新意识,形成新评价文化。在规模上力求大小结合;在方法方式上力求多样化,课堂内外相结合。在距离上力求远近结合。时间、空间不用固定;在态度上力求主客相宜等等;在模式上力求理想与现实结合[2]。

参考文献:

[1]张春珍. 教学型大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J]. 教育评论2014(05):42-44.

[2]毛利丹. 教师评价中的“教师”——兼论理想型的教师评价模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5):138-143.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