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不要被更名高校的名字糊弄了等
杂志文章正文
不要被更名高校的名字糊弄了等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本栏主持:欧金昌

不要被更名高校的名字糊弄了

5月20日,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该目录显示,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成为被追捧的热词。(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点评】是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精神赋予了校名的光鲜,而不是用名字来反衬大学的内涵,如果弄反了,这样的更名大多是换汤不换药,是在故弄玄虚,充满了功利色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考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不要被高校的名称“糊弄”了,要知道校名只是一个符号,我们注重的应该是高校的办学质量。

“异地高考”改革需要把握全局

因为户籍限制,张建党的儿子张图无法在京高考。无奈之下,他将孩子送进国际班,准备出国留学。后来,他具有美国国籍的前妻提供援助,儿子很快能以美国公民身份,参加“美国高考”。更奇妙的是,只要变成美国人,孩子又能在北京高考了——根据教育部政策,外国侨民享有直接参加北京高考的资格。这出逆袭的喜剧,充满了黑色与荒诞。(5月22日《南京日报》)

【点评】该事件涉及户籍、国籍等争议,显然是当地“异地高考”改革未能考虑周全的问题之一。其实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孤立的,涉及历史、经济、政治、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如果这些方面没有进行配套改革,单是教育部门出台某项政策,很难说能起到应有的效用。“异地高考”改革要在户籍制度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寻求平衡,难度确实不小。因此,改革需要把握全局,需要考虑周全;当然,改革也需要时间,需要稳步推进。

学校教育不能被家长左右

“小学二年级时千方百计找到我要给小孩在班上安排一个职务,现在读到五年级了,又千方百计地给孩子‘辞官’。现在的家长很会审时度势啊!”近日,某市级学校的五年级某班班主任邓老师向记者诉苦,自己收到四、五封“辞官信”,面临着手下无兵的状态。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学生家长存在这样的心理:刚上学时希望孩子当个班干部得到锻炼,但到了高年级,面临着小升初的压力,当“官”就可免则免。(5月15日《南方都市报》)

【点评】说到底,这还是因为升学压力造成的后果。除了加强教育均衡发展,逐渐消除择校现象,实现教育公平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学校教育也不能被家长左右,学校教育诚然需要家长配合,但也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的不合理要求,因为家长的这种功利化要求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当班干部,为班集体服务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果家长横加干涉,极有可能会给孩子起到不良的引导作用,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

教育更应守住一方净土

5月5日是宁波某幼儿园报名的日子。一网友带儿子排队等候报名时,听到了一对母子的对话,被当场“震惊”的他,随后就在微博上播报了——妈妈对儿子说:待会老师问你妈妈在哪里上班,你要怎么回答?孩子:教育局。妈妈:爸爸在哪里上班呢?孩子:公安局。妈妈:你给我记住了,否则报了名也没希望。(5月7日《现代金报》)

【点评】不要过分指责这位妈妈,她不过是做得比较极端一点。其实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都在我们身上存在着,这是现实社会“潜规则”的反照。但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现实,我们的教育才更应守住一方净土,不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社会,都应该给孩子树立“明规则”意识,树立人人生而平等的意识,努力给孩子创造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孩子无须“拼爹”。

关注教师准入门槛低的问题

5月13日,一名小学教师匿名向本报反映,宝鸡市高新区某小学教师蒋某长期不在学校上课,雇人顶替其上班,但工资照领,自己则和妻子在镇上经营一家影楼。区教育局曾对此事进行调查,但都不了了之。“上面一查,他就到学校了,一学期在校就几天。”据悉,这名姓蒋的小学教师一年多不到学校上课,而是先后自行招聘两名老师代其上班,在每月领取近3 000元的财政工资后,该教师从中支付给为其代课的每位老师约800元。(5月15日《华商报》)

【点评】该事件从侧面反映了师德缺失、监管不力、教师准入门槛低等问题。尤其是教师准入门槛过低的问题,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学校中经常发生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事件。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加大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