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发挥“五老”智慧打造教育特色——柳州市柳江县壮语文学校附属小学特色办学小记
杂志文章正文
发挥“五老”智慧打造教育特色——柳州市柳江县壮语文学校附属小学特色办学小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94        返回列表

□本刊通讯员 覃勤珍

2010年10月23日,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纪念论坛“六个百佳”评选活动中,柳州市柳江县壮语文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柳江县壮校附小)被评为百佳示范学校。2008年,该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中华传美研究“柳江县壮民俗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该校编写出了一套被专家誉为“集柳江壮民俗文化大成”的校本教材。目前,这套校本教材在该校的民族特色教育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柳江县壮校附小这项成绩的取得,与该校充分发挥和依靠“五老”的智慧分不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简称“五老”)等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要求,柳江县壮校附小聘请了退休老干部韦兆德(县人大原副主任)、韦传伦(县政协科教文卫委原主任)、覃日山(县文化局原局长)、韦彬林(县文联主席)等多位老同志作为校关工小组的成员。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这些老同志“人老心不老”,不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成为该校特色办学的“智囊团”。

在“五老”的帮助下

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

获得“柳江县壮族民俗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子课题立项资格后,在寻找“最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内容”这个问题上,该校课题组的老师们一直存有疑惑,于是他们想到了“五老”。

韦兆德、韦传伦、覃日山、韦彬林等老同志对该校获得的这项课题研究“很感兴趣”,当即建议课题组的老师自己动手编写具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他们说:“建议你们自己动手编写校本教材,我们手上也有一些资料可以提供给你们参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几位老同志与该校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去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到当地的壮族山村收集壮族民谣与壮语山歌资料,还把自己手头收集的宝贵资料贡献了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童眼看民俗》《走进壮民俗》《壮民俗伴我成长》等六册富有乡土民俗文化气息的低、中、高年级校本教材的初稿编写了出来。初稿编写出来后,韦兆德、韦传伦等老同志反复作了修改与审核,还送到广西大学请有关教授专家审核,最后才定稿印刷。随后,“五老”又建议把这些教材尝试融入课堂教学。该校听取了“五老”的建议,根据国家课程计划,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互相渗透,每两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

为了使课堂更生动活泼,韦彬林老同志结合自己掌握的壮族音乐曲调,给一些教材中的儿歌、童谣配上了简谱,指导科任教师教唱。王丹老师在韦彬林的指导下,在低年段试教《买龙车车》一课,把壮族传统的儿童游戏与童谣结合起来。课堂上,学生又唱又跳,兴趣盎然。

在“五老”的悉心指导下,该校各年级段的校本课程逐步融入了课堂教学中。语文课上,学生吟唱童谣;音乐课上,学生唱山歌、学弹石琴;《壮娃舞》《师公舞》进入了艺术课堂;民间小游戏《盖门楼》《左左右右》和竹竿舞等也出现在了体育课中。“五老”还深入班会课,指导学生用壮、汉两种语言讲述校本教材中柳江壮族的故事和传说,引导老师、学生活用、巧用校本教材,不断挖掘和发挥校本教材的效用。

这套校本教材彰显、弘扬了壮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使柳江县壮校附小走出了打造壮民族特色教育的重要一步。自治区、市、县等各级相关工作人员曾多次到该校就这套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给予热情鼓励与支持。该校的特色教育成果在自治区、柳州市和柳江县展示后,广西电视台、柳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录成了节目播放,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该校因此荣获全国传统美德教育“百佳先进集体”称号,时任校长韦建昌被特邀到北京参加表彰会。

该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凝聚了“五老”的大量心血。课题组的老师坦言:“如果没有‘五老’的帮助,我们哪有这么顺利就能把这套教材编写出来?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真心感谢‘五老’,对他们表示敬意!”

依靠“五老”智慧,

学校特色教育得以彰显

集体舞《壮娃乐》是柳江县壮校附小的“招牌”,它取材于壮族的民间小游戏,由《买龙车车》《盖门楼》《左左右右》三个民间小游戏组合而成。演出中,一群快乐的壮家娃穿着写有“覃”“韦”“廖”“兰”等壮味十足的百家姓服饰,边歌边舞,展现了壮家娃天真无邪的儿童时光。《壮娃乐》在2009年9月柳江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首次演出,上台人数多达32人,是柳江县第一次把民族民俗文化搬上舞台,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个舞蹈的成功,离不开韦彬林、杨志英等老同志的悉心指导。从节目的提议、构思到反复排练,这两位老同志都亲自参加。韦彬林全心全意编曲,还把编好的曲子送到学校,反复放给老师们试听,然后不断改进,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杨志英走进排练队伍,亲自示范舞蹈动作,还提出许多编舞意见。《壮娃乐》推出后反响强烈,在县、市、区的各级演出中均获得很大成功,并与《盘宾歌》《铜锣石韵》成为该校三个固定的特色演出节目。

为了使学校的特色教育进一步彰显,“五老”除了指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外,还指导该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2010年10月,在“五老”的建议和带领下,该校组织四年级师生到成团镇长汶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访了获得全国“敬亲孝老之星”称号的胡美鸾阿姨。胡美鸾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她服侍老人的一举一动,深深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反思自己的行为,四(3)班的韦龙惭愧地说:“家里有好菜,我总一人独揽,好不应该啊!”韦星惠反思说:“有一次,妈妈生病呕吐,我嫌脏捏着鼻子撒腿就跑,真是不孝啊,我们真该向胡阿姨学习!”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五老”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深入壮乡采访革命和艺术老前辈,收集当地的古老童谣、壮语山歌,观摩本地手艺人编织艺术品,参加健康民俗活动,拍摄壮乡美丽山水,撰写心得体会,设计壮族文化手抄报等。“五老”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都会感慨万千,韦彬林老同志说:“这些活动为我这个老人提供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展示平台,让我与孩子们在一起,享受健康和快乐,真正体会到‘我奉献、我快乐、我健康’的真谛,达到双受益、双发展、双提高的目的,我是退而不休。”

在“五老”的热情参与和指导下,该校的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当地的壮族文化,并在不断学习中自觉形成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目前,该校的很多学生都会讲壮家故事、会唱壮家山歌、会跳壮族舞蹈、会弹壮家石琴、会玩壮家游戏、会背壮族童谣、会编壮家手工、会做壮家食品等,学校的特色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该校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学校石琴队演奏的《铜乐石韵》代表柳州市教育局参加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开幕式演奏荣获特等奖,代表柳州市宣传部参加广西“新童谣,新儿歌”创作表演比赛荣获银奖,还多次被邀请到县、市、自治区的各种盛会上演出;舞蹈《壮娃乐》在柳江县第三届艺术节开幕式闪亮登场,获得特别贡献奖;广西电视台在柳江县录制《欢乐乡村行》,该校的《壮娃乐》《铜乐石韵》《盘宾歌》三个节目被推选参加录制,现已在广西电视台资讯频道多次播放,还数次应邀到各种盛会上演出。此外,结合课题研究,该校的韦秋艳老师参加全国主题班会课现场说课比赛,穿插校本教材里的《劝训歌》,以特有的民俗特色教育获得特等奖;学生中也涌现出许多品学兼优的先进人物,覃星同学荣获柳州市首届“青少年模范好少年”称号。

近年来,该校的特色办学引来了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台湾大学、自治区民语委、柳州市教育局等的领导、专家、学者约1000人次到校调研、交流。《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柳州日报》《柳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该校的特色教育进行过采访报道。

以上成绩的取得,“五老”功不可没。该校现任校长覃勤珍说:“是他们给了我们思路,是他们热心扶助我们去探索,是他们无私地奉献了才智,没有他们,我们无法打造今天的教育特色。”

至今,“五老”仍在柳江县壮校附小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老”表示,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应该让更多老干部、老同志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五老”之一覃日山还随口唱起了壮语山歌:“世界珍宝万万千,壮欢山歌最值钱。歌谣价值金不换,传给后代当良田。”表现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极大热忱。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