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正确理解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杂志文章正文
正确理解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梧州市蝶山区教研室 梁红云

苏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与除法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三道综合练习题。

10.先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4.9×1.01 5.8×1.2 3.15×1.4

4.9×1 5.8×1 3.15×1

4.9×0.99 5.8×0.8 3.15×0.6

11.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教材编排的意图很明显:第10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体会小数乘法中存在的一些有趣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对乘积大致范围的估算能力: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原数相等;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通常我们会这样组织教学:先让学生独立算出第10题每组三道题的得数,再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观察,说说每题的积与第一个因数比较,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每组第一题的积都比第一个因数大,第二题的积都与第一个因数相等,第三题的积都比第一个因数小”,从而发现规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一开始就陷入了机械、枯燥的计算和改错中,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疲劳,而且耗时较多,学生不仅不容易发现题目中所蕴含的规律,还不易理解“两数相乘,积怎么会比因数还小”。于是我寻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积极,又能习得知识和方法。最后,我决定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便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算,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概括出其中的数学规律。

出示问题:小明每小时行3.4千米,他1.5小时行多少千米?0.8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解答问题后,我让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横式和竖式,意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师:为什么3.4×1.5的结果大于3.4,而3.4×0.8的结果小于3.4?(板书“3.4×1.5>3.4,3.4×0.8<3.4”,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及乘法分配律加以解释)

生1:因为1.5小时比1小时多,1.5小时行的路程也比1小时行的路程多,所以3.4×1.5的结果大于3.4;0.8小时比1小时少,0.8小时行的路程也比1小时行的路程少,所以3.4×0.8的结果小于3.4。

师:你能结合实例来说明理由,真聪明!

生2:因为1.5小时比1小时多半小时,所以1.5小时行的路程也比3.4千米多3.4千米的一半,也就是比3.4千米多1.7千米;而0.8小时比1小时少0.2小时,所以0.8小时行的路程也比3.4千米少3.4×0.2千米,也就是比3.4千米少0.68千米。

师:你说得更具体了,并且老师从你的发言中听出了乘法的分配律。

生3:对,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加以解释。3.4×1.5=3.4×(1+0.5)=3.4×1+3.4×0.5=3.4+1.7,所以3.4×1.5的结果大于3.4;3.4×0.8=3.4×(1-0.2)=3.4×1-3.4×0.2=3.4-0.68,所以3.4×0.8的结果小于3.4。

师:(板书学生的计算思路)你能用乘法分配律来说明理由,说明你的思维更深刻了!结合刚才的认识,请大家想一想3.4×1.01,3.4×1,3.4×0.99这三道算式的积分别与3.4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大胆猜想。老师板书:3.4×1.01○3.4 3.4×1○3.4 3.4×0.99○3.4)

师:到底大家的判断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算一算,验证一下,好吗?

(学生计算验证,汇报)

生:3.4×1.01>3.4,3.4×1=3.4,3.4×0.99<3.4。

师:看着这些算式,大家还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生1:3.4乘比1大的数,积一定比3.4大;3.4乘比1小的数,积一定比3.4小。

生2: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原数相等。(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的思路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个数×比1大的数>原数;一个数×1=原数;一个数×比1小的数<原数)

学生的答案,是结合现有的经验体会进行的初步归纳,教师此时不必过于计较表达的严密性,更不宜立即围绕数0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我顺势追问了一句:“你们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我微微一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在等待着是否有不同的声音。果然,有几名学生低声说出了我期待的声音:“一个数不能是0。”不少学生在连连点头。我点到即止,接着出示了下列两组题,先让学生比较大小、说理,再任选一组计算验证。

2.4×1.02○2.4 8.2×0.97○0.97

2.4×0.98○2.4 0.06×0.97○0.97

这样,我精简了教材第11题的计算量,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两组题,让学生不仅懂得了将积与第一个因数进行比较,还会与第二个因数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和应用规律。

最后我出示了这个问题:小明做了四道计算题,你不用计算,能帮他判断哪道题的结果是错的吗?说说理由。

1.4×2.8=2.72 0.85×1.3=0.1105

0.63×0.9=0.968 0.8×1.3=1.34

我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判定方法: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规律来判断,根据积的末位(或首位)上的数字来判断,根据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这一题,是对教材第12题的改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用上之前学过的与小数乘法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很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这都源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规律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经历了感悟规律、体验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

本节课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但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掌握“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原数相等;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这个规律,而是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并能自觉地运用这个规律对乘积的大致范围进行估算,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数感的发展。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