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视角等
杂志文章正文
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视角等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虞娅娜、张赫、林倩在《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上撰文认为,学习环境是基于多种多样的物的要素、人的要素而形成的动态的“信息环境”,以及学习者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所体验到的“信息总体”,其本质是“学习场”,因而学习环境设计就是一种“学习场”的设计。积极探索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视角和有效策略,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学习环境角度来讲,学习环境的设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习伙伴”这个课堂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还要创设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课堂人际环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从有效课堂学习角度来看,学习环境的设计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及其经验本身,教师要重新认识学习和知识的复杂性,把课堂教学从“计划—达成—评价”的线性过程转向“设计—实践—反思”的非线性过程,从教师“教的课程”的教学路线转向学生“学的课程”的教学路线。

“必要难度”是有效学习的通用法则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杨丽娴、副教授张锦坤在《中小学教育》第4期上撰文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时的习得速度较为迅速的学习方式或策略,往往无法实现学习内容的长效保持和迁移,从而导致低效学习,而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形成一定挑战,甚至是延缓了学习速度的学习方式或策略却使得学习内容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持和迁移。原因在于,有效学习往往包含了一定的“必要难度”,使学习者的记忆保持得更持久、可迁移性更强。常见的包含“必要难度”的有效学习策略有三种:一是变换学习“情境”,除了改变学习的具体环境,还可以改变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比如,对待同样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环境里各学习一次的效果要比在同一环境里学习两次的效果要好;二是运用交错式学习方式,将某一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专题或环节,各部分交替进行,学习者必须克服不同学习内容间的干扰,这就迫使学习者集中精神注意其间的异同,从而促进知识技能的长期保持和迁移;三是生成与测试,学习者自己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办法或程序,并通过测试确认所学内容是否已经理解或掌握,保证学习的长效性。

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夏萌在《中国教育学刊》第3期上撰文认为,在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实施融合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其真正融入学校生活。校本课程作为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发时要根据农民工子女来自不同地域的背景差异,讲究教育的针对性和差异性。首先,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和优势,从文化融合、身份认同、心理融合三方面去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整体需求,确定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元文化融合、心理融合、普通话培训等课程,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同时根据本校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程度安排有梯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培优补差课程。在实施融合教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要将融合教育课程列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对实施效果给予及时评价,总结提炼出融合教育模式,最终实现优化融合教育课程的目标。

课堂偶发事件的调控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肖晓燕在《教学与管理》第5期上撰文认为,课堂偶发事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即事件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二是认知范围外的突发事件,即事件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但已经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待课堂偶发事件,教师需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凸显其教育教学价值。在对待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时,教师可采取因势利导、见仁见智、对症下药等策略;而对待认知范围外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审慎处理,可以利用声音、体态等进行暗示,解决问题于无痕之中,也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趁机转变教学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行进在理想状态当中。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设计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汪幼辛在《现代中小学教育》第5期上撰文认为,表现性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及个体内在良好的素质充分地外化展示出来,它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并在课堂中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表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实现表现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学的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标准,让学生参与教学单元主题(一节课或一系列的课)的确定,提炼出学习的核心任务,在得到每个学生认可的基础上创设真实、具体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表现性活动;其次要做好教与学的结合,以学生活动主题为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细化,使设定的课堂教学表现性目标与学生的先决知识水平、个人兴趣和学习能力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