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薛法根:不妨做个教书匠
杂志文章正文
薛法根:不妨做个教书匠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欧金昌

薛法根对某些“时尚”的教育口号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对“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话,他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匠”者有“绝活”,有“匠心”。他说:“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于是他表示:“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的吗?”

其实,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当校长,薛法根都“独具匠心”,而且带着一身“书卷气”,天真,睿智,充满热情,深受同行赞赏和敬佩。

辉煌不是瞬间的创造

薛法根出生在农村,198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时,刚刚20岁出头,但10年之后,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已被评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和江苏省首批名师,后来又陆续获得了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小语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样的成长几乎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但俗话说“辉煌不是瞬间的创造”,成绩与汗水是对等的,荣誉背后的薛法根一直在不断地积累和思考着,他比别人多用了心,多付出了汗水。

薛法根的语文课曾经上得很不理想,他一心想把语文课上得出彩,却一直没有出彩,他自己也感到彷徨,直至一次挫折带来了转变。有一次,薛法根的导师、著名特级教师庄杏珍到薛法根所在的学校听青年教师上课,刚巧抽到了他。当时薛法根选上的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了给导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薛法根用心备课,他查阅补充资料,设计电教媒体课件,推敲教学用语,甚至还让学生把课堂感言事先准备好,以便第二天在课堂上“临场发挥”。可想而知,如此“准备充分”的课堂,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的感言写得激情澎湃,教学似乎达到了高潮。但在评课时,庄杏珍老师非但没有表扬他,反而一针见血地刺破了他的课前“小把戏”:这是在上课吗?上课不能作秀,做人不能作假!

回忆起那堂课,薛法根至今记忆犹新:“一瓢冷水羞得我无地自容,也浇得我如醍醐灌顶。”那一刻,他像是被“敲了一下脑袋”,顿时明白: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从此,他拒绝虚假,不但敢于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缺点,也鼓励学生勇于暴露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对症下药。

1990年,薛法根还曾执教过一堂“十分失败”的作文公开课,那堂课上,薛法根自导自演,学生呆若木鸡。他说:“面对这堂糟透了的公开课,我真想一走了之。”课后,当时的老校长激励他说:“你是在什么课上跌倒的,就必须在什么课上站起来!”老校长的话让薛法根明白: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薛法根想到了“模仿”,他说:“模仿,关键是要敏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尤其是要虚心学习和用心研究名家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最终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他以失败的那堂作文课为切入点,开始认真琢磨语文教学名家贾志敏的作文录像课。贾志敏被称为“素描作文教学的代言人”。薛法根细心体会贾老师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细节的精妙之处,揣摩贾老师点拨、评价、激励的语言艺术。渐渐地,薛法根觉得上课有了底气,学生也有了灵气。1993年,在泰兴举办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上,薛法根上了一堂自己构思的素描作文课《奇妙的魔术》,受到在场听课的3000多名教师的一致好评。

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都是用书籍铺筑起来的,薛法根也不例外。他说:“我坚持从繁琐的教学事务中摆脱出来,挤时间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他随身携带的包里都会放着几本教育书刊,随时翻阅,看到新鲜独到的言论,就用笔圈画下来,默默地念记,有时还把感想随手写在书刊上或手边的笔记本上。

薛法根有写教育日记的习惯,他称这是“实践与思考的体操”,他坚持做这项“体操”。在网络媒体兴起后,他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博客里设置了教育理论、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教育随笔、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学校管理等多个栏目,栏目内容充实,而且时常更新,目前他的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了52万。

薛法根说:“我们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活跃的状态,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才能点燃学生心中那求知的欲望。”透过薛法根成长历程中的点滴,我们就能深切体会到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

用“儿童的方式”教语文

薛法根认为,学语文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简单才容易让人听得懂、学得会,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愉悦感。儿童往往是因成功而有兴趣,不是因有兴趣而获得成功。在执教《我选我》一课时,薛法根顺应了儿童学习语文的天性,选用了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教得简单明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我选我》一课上,薛法根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课文,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去教学生识字学词、学习朗读、从课文中学习表达。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他把《我选我》一文的生词做成两组词串:“补选、愣住、亲切、掌声(第一组);教室、班级、集体、委员(第二组)。”并分别阐述两组词串中几个词语间的关系,然后以文中的规范句式“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和“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为例,引导学生试着介绍本班的班干部,进而介绍自己的同桌、同学、好朋友。起初,学生对本班的班干部不甚清楚,甚至对自己的同桌都不太了解,然而在反复的学习介绍中,学生从了解到熟悉,增进了彼此的情谊,而句式“ 是 ”也在这翻来覆去的介绍中,自然而然地化作了学生的语言。

对于这种“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曾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鹦鹉学舌”,显得单调枯燥,但薛法根指出:儿童偏偏喜欢这样的简单重复。他以经典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为例加以说明:每年暑假,老版的《西游记》都会重复播放,观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果,但儿童就是对此着迷,其中一个秘密就在于,简单重复让儿童觉得可以把握,容易理解,内心便有一种安全感。“简单重复的课文教学也是如此,其教学价值正在于让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模仿,渐渐习得规范的语言。”薛法根说,“只有理解儿童,才会懂得‘反复训练’的教学意义。”

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理解课文内涵,薛法根运用了“情境迁移”法,让学生领悟思考的路径。还是以《我选我》为例,该课的教材文本中插入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王明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乍一看,这个问题挺简单的,但仔细一想,学生从何处入手思考解答呢?薛法根认为,教学的价值不在于学生有没有获得正确的答案,而在于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得到一条正确的思维路径。倘若没有正确的思考路径,学生只能凭直觉去猜测,这样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于是,他从课堂上一个学生朗读后大家为他鼓掌的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为什么给他掌声?你的掌声表示什么意思?有了这样的“情境迁移”,学生从自身的课堂经历出发,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掌声的含义:表扬、肯定、赞许……薛法根由此再让学生“迁移”回课文的语境中,思考文中的同学为什么给王明鼓掌。他提问:掌声表示什么态度?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结果,学生的答案异常精彩而准确:信任、佩服、支持……学生更领会到了王明的自信与勇敢。

课后,薛法根总结说:“由生活情境到课文语境的思考路径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了思考的路径就变得简单了,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找到思考问题的路径。这样的教学才是专业的,才会让学生越学越聪明。”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如果不了解儿童,不熟知儿童的学习规律,就会造成人为的复杂和困难。薛法根却能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游刃有余,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用适合儿童的方式教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孩子的。”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这样评价薛法根:“他的心性是孩子般的,像是打开的一道门,让所有的美好都进来;他像孩子那样接纳,而且显得那么欣喜。一个像孩子的人,是智慧的,薛法根的骨子里永远是个孩子,他永远清简。”

校长要让老师感到尊严

担任了校长之后的薛法根,为学校设计了美好的前景。他说:“一个好的领导,一定会做梦。”他把“梦想卖给每一个老师”,寻找“素质教育的‘丝绸之路’”,“用文化滋润课堂,以智慧提升品质”,这可以说是他“教书匠”精神的延伸,他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管理中。

当了校长之后,薛法根依旧不改“教书匠”的本色,依旧那样平和、热情。苏州市名师沈亦红说:“我们大家都叫他法根,(他)当了特级教师,当了校长后还叫他法根。跟他在一起,很自然,也很舒服。”学校的老师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的凝聚力,这既与他具有优秀的管理水平有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分不开。他说:“只有我的眼里、心里装着教师,教师的眼里、心里才会有学生。”在一次讲座中,薛法根讲述了自己保护本校教师尊严的小故事,感动了现场的老师。

某年端午节放假回校后,某班有一个学生没有写作业,于是这个学生的老师就叫他补回来,可是这个学生不愿意补。老师可能在与学生作进一步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了“肢体碰撞”,导致这个学生的头部不小心地被桌角撞了一下。第二天,这名学生的奶奶来到学校,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扇了老师一个耳光。当时,作为校长的薛法根在外地讲学,没有第一时间得知此事。回来后,这个老师也没有主动向校长反映情况。后来,薛法根得知此事后愤怒了!他通过调查得知,这个学生平时非常懒惰,经常不做作业,而这个老师则非常负责,每天放学后都会耐心地陪着他补作业、补功课。这样的老师凭什么要受此种侮辱?于是,薛法根联系了这个学生的家长,要求这位奶奶当着全校老师的面向这位老师道歉。这个奶奶迫于校长的压力,只好答应照做。但没想到此事还没完,这户人家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居然越过了教育局,直接告到了市政府,要求校长向其家庭道歉。那天,教育局领导责问薛法根,并要求他向该家长道歉。但薛法根据理力争,坚决表示自己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无需道歉!教育局领导急了:“你今天不答应,别想出这个门!”薛法根也义正词严地把凳子一横:“我今天还真不打算出这个门了!”

……

这就是作为校长的薛法根,为了保护教师的尊严,他不惜押上自己的尊严和前程。他说:“教育的口号是实事求是,不要让老师陷入万劫不复!”他的故事赢得了现场听众的持久掌声,许多老师眼睛都湿润了,一名老师后来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写道:“这样的校长,现在还有几人呢?”

薛法根说:“一个真正视教育为生命的人,会自觉地把他的所见所闻与教育联系起来,从中看到教育的风景,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于是,他就有了一双教育的慧眼。”多年来,薛法根用他的一双慧眼,发现了教育“最美的风景”;如今已年过不惑的他,还将继续用“教书匠”的热情,创造出更多不凡的业绩。

人物小档案:薛法根,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1998年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小语年度人物,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