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稳中求变凸显基础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稳中求变凸显基础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编者按:随着2013年高考的落幕,对高考试题的点评和解析成为下一届高考师生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请到了多位中学一线教师及学科教研员对本年度的广西高考试卷进行了深入地解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们对高考试卷的难易评判和重点分析吧。

□南宁市武鸣县武鸣高级中学 阮丕南

今年我区与往年一样沿用了全国Ⅰ卷(大纲卷),但语文学科全区平均分比往年低了近9分。笔者认为,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同往年相比,在考试内容范围、试卷结构、题型设置方面较为稳定,题目难度适中,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运用能力。仔细分析试卷我们会发现,题目在保持稳定中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题目设计更趋向生活化。部分考点与往年略有不同,即使考查内容与往年相同,在题目的设计上也显得比较简单。或许正是这些“简单”的变化,让不少考生训练娴熟的答题技巧失去了用武之地。

一、语文基础知识占主导,题目设计凸显生活化、人文性

与往年相比,第一大题的4道小题在内容、形式、答题要求、题序等方面较为稳定,变化在于题目凸显生活化、人文性。比如:第1题考查字音,相较于往年出现的“抵牾”“桧柏”“饕餮”“巨擘”“补苴罅漏”“吐蕃”等偏涩的词语,今年选用的词语更为常见。又如,第2题考查的成语“历历在目”“处心积虑”“求全责备”“出神入化”都是日常读物中常见的或人们平时交往中常用的,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注重积累而不求偏求怪起着很好的导向功能。再如,第3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子语病的能力,与现实生活结合最为严紧的选项A、D分别涉及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的爆炸事件和西班牙、希腊两国深陷债务危机困境,很显然,命题人除了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注重考生对时事的关心。

二、文言文阅读题难度降低,文言虚词重新入题

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题选取的材料仍然是人物传记,题目类型不变,考查内容仍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文段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的把握和文言句子的翻译,试题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侧重点有所变化,增加了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首先,文言文阅读难度降低体现在翻译题上。比如,要求考生翻译的两个句子“六月庚子,循晨造面津,命三军入城乃食”“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与现代汉语的说法相差不大,这两个文言文句子没有包含晦涩难懂的文言语法。而去年的文言句“愿选将设备”与前年的文言句“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浩招辑流亡”,句中或有古今异义词,或为词类活用现象,或是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特殊句式,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显然,今年的翻译题考查的只是对重点实词意义的理解和句意的把握,不再以繁琐、难懂的文言语法来为难考生。

其次,文言虚词重新被列为考查内容是今年文言文阅读题最大的变化。在第8题“对加点词的理解”中出现了虚词“遂”,在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中出现了“乃”“乃至”两个虚词,在评分依据中明确把对虚词的准确翻译列为得分点。一般情况下,文言文虚词不会影响到句子的基本含义,但它会影响句子表达的准确、生动、连贯。

三、现代文阅读侧重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在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题的变化也很明显。首先,4道题中有3道题在答题时明确提出了“请简要分析”的要求,命题意图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其次,侧重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情感体验,抛弃了“作用题”。可以说,这是现代文阅读题最根本的变化。从题目来看,第16、17题直接提问“鼓声唤起了我哪些感悟”“我表现出哪些感情变化”。另外,第14题“解释两句话的含意”和第15题回答修辞手法,都涉及文章的思想情感,而关于谋篇布局、选材、详略述写等类型的“作用题”则没有出现。反观往年的试题,“作用题”是必不可少的,如2011年第14题“‘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2012年第17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文章一般都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写作内容、写作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写作内容与写作技巧是为作者的情感服务的。因此,阅读文章时抓住文章的灵魂,对写作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也就容易了。由此看来,今年的题目设计显得更为科学。

四、作文材料形式稳定,立意更需思考

今年的作文材料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现实的作用。作文材料不再以寓言故事或漫话的形式出现,而是直接截取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某个事件,让考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与往年不同的是,作文的立意需要向纵深思考,不能仅从材料中某个人物的角度出发,需要整合材料中多个人物及其人物关联来确定。如果只从尚先生的角度考虑,“救灾”“善良”“慈爱”“大义”等是作文的立意点;如果仅从年轻人的角度考虑,“感动”“改错”“拾金不昧”等是作文的立意点。这样的作文立意都不太切合材料的寓意。尚先生与年轻人因“爱”而联结在一起,尚先生是爱的发散者,年轻人是爱的接收者,因此,最佳的立意应该是“爱心可以传递”“善良最具感染力”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再次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即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观。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