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简单教生物——记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中学生物教师郑家禄
杂志文章正文
简单教生物——记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中学生物教师郑家禄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93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蒙秀溪

2012年10月25日,郑家禄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生物课比赛环节,郑家禄执教了“探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一课,他综合运用了层进设问、直观教学、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充分肯定,并荣获比赛二等奖。当记者问及在赛课中获奖的诀窍时,郑家禄说:“我的教学很简单,就是走好‘预、破、立’三步。首先是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面的把握;其次是上课时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延伸教材的覆盖面,扩展课堂的容量;最后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预”

郑家禄认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能否做到有的放矢,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出新颖而高效的探究过程,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很好地理解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原理。如何让学生获得较好的理解?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在讲新的内容前,郑家禄会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他说:“预习并不是把书本看一遍就完了,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己先弄清楚知识的背景和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一个面的了解。”

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预习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郑家禄认为,用心设计预习的问题是引导学生的有效手段。如在讲知识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他设计了“是什么现象引起了达尔文的思考?”“植物出现向光性的外界条件是什么?是不是只要有单侧光照即可?”“达尔文设计的是一组什么实验?变量是什么?结论如何?”“达尔文的研究还有哪些不确定之处?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又是怎样逐步完善这些不确定之处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去预习。

郑家禄在设计预习问题时,注重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史观、扩大知识面。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预习问题的设计,他先从达尔文发现生长素的缘由讲起,接着针对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发问,然后再从达尔文研究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提出问题,问题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达尔文发现生长素的整个过程,就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一一呈现出来。

郑家禄说:“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就是一段小历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预习时关注生物学史,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体验某一生物理论被发现的过程,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能让他们学习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逐渐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培养他们高尚的品格。”

郑家禄的一个学生告诉记者:“每当郑老师布置预习之后,我就会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明确分工,查找资料,展开讨论。我觉得这样的预习很有趣,不仅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且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破”

一节课四十分钟,时间和容量都很有限,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郑家禄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就是“破”。他说:“破,就是要破除死守教材的观念。教师要跳出教材的限制,拓宽课堂知识的覆盖面。教材所包含的东西是有限的,往往仅是介绍某个知识点以及如何论证这个知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按课本讲授,那么学生能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适当丢开课本。”

其实,郑家禄的“破”并非完全抛弃课本,而是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跳出课本原有的限制。他认为,要达到“破”的目的,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原动力。然而,因为书本知识的专业性较强,较枯燥,照搬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应联系生活实际,用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

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一课中,郑家禄先是拿一包洗衣粉,叫学生阅读包装上的使用说明,提出“为什么这种洗衣粉要在60℃以下的温水中使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接着他拿出两块沾有污渍的布,分别浸泡在凉水和70℃的温水中,然后分别倒入洗衣粉,清洗脏布,结果发现凉水里的脏布被清洗干净了,70℃的温水中的脏布则没有被洗干净。看到学生疑惑的眼神,他接着问:“这包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答:“酶。”他说:“对。也就是说,是酶让洗衣粉有清洁的功能。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酶的活性,使洗衣粉失去了效力?”学生们恍然大悟般齐声说:“是温度。”

可见,郑家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就是从生活实际着手,利用生活常见的事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中。如在“说明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教学中,他向学生展示发霉的面包、发馊的稀饭和变质的牛奶,而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常见。他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制造、优化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来创设情境教学,使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并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

其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很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会感到困惑,因为教材中指定的实验方法和材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教材中设定的第一步是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这时要用到丙酮,而丙酮有一定的毒性且极易挥发。如果按教材的步骤操作,学生很容易因为担心中毒而没有将丙酮充分研磨,最后的结果不仅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身体,而且实验效果不佳。为此,郑家禄将实验步骤改为:先将叶片放入研钵中,然后加入二氧化硅以及碳酸钙,迅速研磨,最后加入丙酮,快速搅拌几圈后滤出汁液。这样学生能明显观察到叶绿体中色素分离的整个过程,实验效果很好。

又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按教材进行操作,首先要做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再滴加0.3g/mL的蔗糖溶液。然而,往往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吸水纸吸水不充分或蔗糖溶液扩散不充分等现象,致使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为了优化实验,郑家禄指导学生做两次装片:先用清水做洋葱表皮装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主要结构后,再直接用0.3g/mL的蔗糖溶液做洋葱表皮装片。通过观察对比两次装片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观察到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破”就是不囿于教材的束缚,从教材现有的资源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将课堂延伸至生活。郑家禄说:“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留心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不断汲取新知识,开阔视野。”

“立”

郑家禄说:“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然后再吸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他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生动直观的情境出发,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深化,进而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这正是郑家禄引导学生“立”的重要途径。

如在讲“探究环境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郑家禄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启发:

(师播放幻灯片,设计如下题目)

①冬天和夏天的食物,哪个季节的食物易变质、发霉?

②雨天和干燥的天气,哪种气候条件下的食物会先发霉?

③我们到超市买东西时,会发现很多食物是密封的,这是为什么?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可以分组讨论。

(生自觉地分成小组,展开讨论)

师:谁能起来回答一下?

生1:夏天时食物要放在冰箱里才能保鲜,冬天时不放在冰箱里也能留一段时间,所以我觉得夏天时食物易变质、发霉。

生2: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照这样推理,我觉得雨天的时候食物会先发霉。

……

学生在这些生活实例的启发下,开动脑筋,积极探究,并作出这样的假设:霉菌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空气充足的环境中。然后,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这个假设。最后,学生还能总结出许多保存食品的方法。郑家禄说:“这些结论的获得不是老师照本宣科得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的,这不仅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还让他们在假设和论证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引导学生实验时,郑家禄还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他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他先给学生介绍实验可选择的材料和用具,包括淀粉酶溶液、蒸馏水、冰块、碘液、试管、酒精灯、温度计和卫生香等,并将这些材料和用具的清单印发给学生,同时提醒学生可以借鉴已学过的“验证酶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设计,思考如何科学地控制实验的自变量。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方案,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上的内容。学生完成设计后,组织学生对各组设计的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互相补充和完善。郑家禄说:“我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我会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但不作最后的判断,而是让他们在实验中去检验、调整、完善。”

郑家禄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升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知识体系。他认为,在学生刚学完新知识、获得基本知识和兴趣的关节点时,教师应该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处理,这样能较好地达到知识扩展和迁移的目的。如在准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一课的实验材料时,刚好有一瓶酶,但在配置过程中忘记写标签,不知装的是α-淀粉酶还是唾液淀粉酶。于是,他就顺势请学生帮鉴别并作个简要说明。“这样,用已经探究出的实验结论引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原则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探究实验的能力。”郑家禄说。

多年的教学实践,郑家禄不断学习、摸索、验证,如今他已经形成了“三个点,一个核心”的教学方法,“三个点”即“预”“破”“立”,“一个核心”即围绕生活实际展开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他收获颇丰。2011年,他因在“基因的表达”一课中的出色表现,荣获自治区中学生物教学技能竞赛全能一等奖。同年,在参加广西教研杯生物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得广西教研杯生物教师技能评比全能一等奖和广西教研杯生物教师技能评比说课一等奖。2009年、2010年分别获自治区中学生物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2010年、2011年分别获全国教育教学“创新杯”论文一等奖和“课改杯”论文二等奖。2008年,他指导的203班的学生林和汕荣获广西奥赛一等奖,他也因此获“广西生物奥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郑家禄说:“教学的道路是漫长的,其中会有很多新问题出现。我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更多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

(责编 陆 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