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基础教育阶段减少过度学习的策略等
杂志文章正文
在基础教育阶段减少过度学习的策略等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6        返回列表

在基础教育阶段减少过度学习的策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罗祖兵、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杨娥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过度学习是指在公共学习领域(一定群体内每个人都要学习的领域)对超量、超难的内容过多地进行反复学习,具体表现为对同样的学习内容过多地进行重复学习,学习的任务量远远超过其时间许可,学习内容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其能力范围。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度学习会损害学生的健康,扼杀学生的天性,抑制学生的个性。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构建注重学生特长的考评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性的学习。例如,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决定是否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进行深入的学习,允许学生选择使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此外,还要降低中小学的学习难度,减少必学内容的分量,降低考试难度。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学有余力,才有机会去发展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

生命化教学设计的构建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曾佑来在《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关注学生生命全面发展的生命化教学设计。生命化教学设计在过程模式上具有独特的环节和结构,它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体现学生生命的完整与终身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凸显生命化的特有内涵。构建生命化教学设计的做法是:首先,在准备分析阶段,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室的采光、噪音、课桌椅摆放及多媒体组合等课堂外在物质环境,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感受,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享受;其次,在过程设计阶段,生命化教学设计提倡简约的授课方案,教师只需在课前预设一个大致的授课思路,在容易生成意外的教学环节精心准备几套应对方案,并在头脑中进行演练,使授课方案更贴合学生的需要即可。

超越有效教学技术化倾向的路径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叶波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有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过分追逐教学目标精细化、教学过程程式化及学业成绩的提升,使“有效”的追求遮蔽了“教学”的本真,而成为一种技术性教学手段。教学作为一种价值性的实践活动,理应超越技术化教学倾向,着眼于完整生命的发展,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追寻本真的有效教学,重建教学智慧,重视师生课堂教学的交往性,从“存在交往”走向“我—你”对话。对于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预设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变“单线型”教学为“多线型”教学,着眼于学科教育教学价值和学生发展的整体,在课程目标的整体框架中思考具体的教学目标,侧重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长效。

阅读教学中文本的解构与整合

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3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构是教师处理文本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点是把握文本结构(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文本形式,具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理解文本的意义;二是理解文本的形式,如文章的结构方式、文本的表现手法等;三是理解文本的语言,如文本的语言特点、文章的具体句子,尤其是对关键句的认识和理解等。文本解构是选择教学文本内容的前提,教师除了对文本进行解构,还要在从文本中发现教学内容、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切入点的基础上,将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突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设计成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自如地进出文本。

教学内容设计的实施对策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元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标,认真分析学生、教学目标及教材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的实施策略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教师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内容选择的基础性,根据学生在先行知识、思维能力及兴趣上存在的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素材和教学案例,教学时做到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从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看,教学内容设计应从演绎方式转向归纳组织方式,即从直观呈现应学的概念和原理转向先呈现观察材料,后概括出概念和原理,做到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相关先行知识的回忆,促进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学习。

(责编 欧孔群)